中国储蓄—投资状况

从分析角度看,解释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国内储蓄—投资差额。当国内储蓄超过(或者少于)国内投资时,该国将出现经常账户盈余(或者赤字)。资金流再次提供数据使我们得以探究三个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家庭)储蓄和投资的变动。1998~2002年和2007~2008年的平均数据显示在表2–2中。在1998~2002年,中国经历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平衡增长:在实际基础上测算的汇率稳步上升,中国的平均外部不平衡还算温和(见图3–5);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适中,这反映在官方外汇储备的缓慢增加上(见图3–4);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但并不过度;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稳定;政府消费和服务业所占比重正在提高。在2007~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相当不平衡,体现了2003年开始的发展趋势:经过贸易加权的货币实际价值首先剧烈贬值,接着(2005年中期开始)逐渐升值,但就这段时期(从2002年年初到2008年年末)整体而言,货币价值基本没有变动,外部不平衡达到新高;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实行大规模干预,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水平;投资增长幅度过大,而消费跌至萧条水平;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停滞不前。

表2–2(表略)资料来源:ISI Emerging Markets, CEIC Database.

表2–2的数据显示在2007~2008年中国国内储蓄率达到异乎寻常的高度,平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3%,比1998~2002年的平均水平上升近15个百分点。尽管按照国际标准,1998~2002年的投资比重已经很高了,但在2007~2008年仍然上涨超过6%,因此储蓄—投资差额在2007~2008年提高了8%。这样,2007~2008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了8.4%,达到平均9.9%。

同样重要的是,表2–2使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1998~2002年和2007~2008年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差额的增长来源。家庭储蓄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家庭投资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因此家庭储蓄—投资差额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7%,并且在两个时期的过渡期内占据了国内储蓄—投资差额增长量的2/5以上。企业储蓄大幅增长,但投资的增加幅度几乎同样大。在前一阶段,企业投资远大于储蓄,因此这些变动意味着过渡期内企业储蓄—投资负的不平衡状况略有缓解。这样,企业储蓄—投资不平衡的增长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在国内储蓄—投资不平衡增长量中仅约占1/7。政府储蓄在过渡期内迅猛增长,投资增长则要少很多。所以过渡期内政府储蓄—投资不平衡增长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占国内储蓄—投资不平衡增长量的2/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