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特性也明显地反映在生产结构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变化如图2–5所示。中国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时,农业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30%。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公社生产结构解体以及对市场化的政治约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其他扭曲政策被取消,总产出大幅增加。于是,农业增长不再滞后于其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保持略低于1/3的比重。但是,当农业发展释放的产能5年后被耗尽时,农业增长又开始滞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到2010年时只有10%。农业占中国经济比重的下降曲线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典型的。
然而,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的变化就没有这么典型了。中国的工业对于一个达到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来说规模过大了,而它的服务业规模又非常小。较高的工业比重反映了中国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一直到进入改革时期才结束。因此,在1978年,也就是改革前夕,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8%。服务业受到轻视,如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中的情况一样,在改革即将拉开序幕时,它所占的比重被大大压低,还不到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市场力量越来越重要时,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上升,而工业占经济比重下降。服务业所占比重在2002年达到41.5%的顶峰;工业所占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达到顶峰,后半段和21世纪前两年下滑;农业所占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持续下降,前面已经谈到这一点。
不过,21世纪前十年增长模式在某些关键方面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过20年的稳步上升后基本止步不前。这个比重在2010年达到43.0%,比2002年的数字仅高出1.5%。这样,在这十年中,中国成为中低收入经济体中观察到的一般模式的明显特例,在这样的模式中,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步。另外,2002年后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2006年达到48%的顶峰,这与改革前夕的1978年常见的高水平相同。到2010年,工业比重只是略微下降至47%。
21世纪前十年,相比其他人均收入水平近似的国家,中国在三个方面与众不同,但考虑到上述变化的发生,我们不会对此感到惊讶。首先,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低。2008年,其他达到同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新兴市场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54%,而中国是41.8%。其次,“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基本条件”,服务业就业比重“远远低于国际经验反映的水平”。最后,中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