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地位上升?改革终结?(1)

有人批评,刺激计划大大加强了政府的作用,因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的私营企业和市场导向型经济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经济改革趋势,我们如何评价这种批评?按照这个观点,之前中国“允许曾经受到压制的私营企业繁荣发展”,但现在“经常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前进”。借用中国人的措辞,这一批评的简述就是“国进民退”。对它的评价有些复杂,一方面,政府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期间没有推出任何重要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市场的作用。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提升市场地位的根本性经济改革速度放缓,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反转。另一方面,如下文所述,此前市场导向型改革产生的动力仍然以非常重要的方式发生作用。

这个阐述往往得到多项重要衡量指标的佐证,这些指标表明经济刺激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的资源分配状况,但不是以牺牲市场的代价来提高政府的地位。2009~2010年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模式不支持这一论点,即刺激计划执行期间发放的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被排挤在外。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根据企业规模来分析贷款,因为找不到银行向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贷款的数据。此前的公开数据通常将贷款分为两类,一类是流向大型企业的,另一类是流向中小型企业的。幸运的是,现在小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分别有各自的数据。因为2/3的小型企业是私营企业,余下的大部分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例如集体企业和合作制企业,所以小型企业贷款很好地代表了私营企业贷款。在另一个分类中,2/5的大型企业属于国有,不到10%是私营。这样,我们有理由用大型企业贷款数据来代表国有企业的数据。我们有个体经营者(有时也被称为家族企业)的贷款数据,这一类贷款应被视为私营企业贷款,尽管中国统计系统没有将个体经营者列为企业。

如图1–1所示,按百分比计算,家族企业2009和2010年贷款增长率超过任何规模的企业。这两年中,家庭式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分别增加了6 600亿元和11 000亿元。个人商业贷款余额两年内累计增加了90%,对比之下,银行体系向企业提供的全部贷款增长率为60%。此外,2010年年底,1/3的个体经营者贷款余额期限超过一年。因此个体经营者和农民不仅能够以银行贷款充当流动资本,而且可以将贷款用于为某些固定投资项目提供资金。

2009和2010年,小型企业能够做到贷款增长率远高于大中型企业,这两年银行为小型企业提供的贷款分别增加了1.4万亿和1.7万亿元。事实上,2010年,小型企业贷款增长率是大型企业货款增长率的2倍以上,而且前者的新增贷款绝对金额也超过了后者。

简而言之,纯属私营性质的个体经营者和绝大部分属于私营的小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新增贷款的很大份额,这是中国2008年后期开始的经济刺激计划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家族企业新增贷款尤为引人注目。2008年,危机爆发前的最后一年,家族企业的贷款增长率只有贷款总额增长率的一半,因此他们的新增贷款只有非常保守的1 925亿元。前面提到过,这种模式在2009~2010年发生反转。有两种批评声音,一是中国“银行存在的目的是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资金”,二是“中国的银行绝大部分贷款贷给了国有企业,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二者都是陈词滥调,完全不正确。与此类似,有人估计“刺激计划90%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这也与现实不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