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茶制夷”的观念演变
“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观念,在明代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潮,一切有迹可循。晚清重提这一论调,惨遭后世嘲笑之处在于:这个时候的“夷”,是涉洋过海而来的其他人种,而非历史上与中原王朝一直联系紧密的少数民族。然而,于大清国政界和知识界而言,像英国这样的外夷,与其他少数民族没有什么区别,产生这种想法,大约跟他们与中国相邻的另一个“外夷”俄罗斯长期打交道不无关系。
1.乾隆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茶叶、大黄……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赵翼在“以茶制夷”的观念上,乾隆时期的历史学家赵翼有一段很著名的言论: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为抚驭之资,喀尔喀及蒙古、回部无不仰给焉。
太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今又许其贸易焉。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赵翼.簷曝杂记[M]//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2021.赵翼画像前一段,赵翼总结的是明清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北民族采取的茶叶政策,后一段则将茶叶政策推广到俄罗斯和英国等其他国家。
明代“以茶制夷”的思想可谓被从头贯彻到尾巴。明太祖朱元璋对渝蜀王朱椿时说:“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边吏失讥,私贩出境:惟易红缨杂物,使著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国者少,岂所以制戎狄哉?”他的意思很清楚,国家垄断茶叶,目的是用茶换战马。现在边关松懈,私茶出境,拿我们有用之物,换些个无用的东西,让别人尽收其利,而自己吃亏,这怎么能够体现“以制戎狄”呢?为此,他推出了茶叶的金牌制度,最终形成了“茶贵马贱”的贸易格局,把利益和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明嘉靖年间,政府已然将“以茶制夷”的政策玩得炉火纯青。嘉靖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材有一番高论:“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使彼有所畏,酬之使彼有所慕。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系诚重且人,而非可以寻常处之也。故在当时茶法通行,而无阻滞之患。”梁材.宜茶马事宜疏[M]//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955960.
在明代,西北乃至西南游牧民族离不开华夏之茶,政界和知识界早就对此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茶叶,就能控制住人群与疆土,而茶叶所到之处,也成为中原文化上的疆域。
嘉靖之所以不愿意给后蒙政权的俺答汗开茶马互市,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一旦蒙古人掌握了茶叶,他们就会与藏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形成联盟,那么“以茶制夷”的政策就会失控。周重林.从俺答汗求茶看茶在明代的地位[J].青海民族研究,2012(2).
这点,不妨看看朱棣时代著名学者解缙的言论。他在《送习贤良赴河州序》的文章里诉说了一个因茶而形成的文化疆域,明朝在河州设置陕西都司和茶马司,“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解缙.送习贤良赴河州序[M]//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8586.。这不是明廷实际控制的疆域,而是对茶传播而想象出来的疆域。而朱元璋的治边策略,就是力图用茶去打通西方。
清代在满蒙藏联盟的背景下,加上康熙、雍正及乾隆的文韬武略,解缙的想象区域成了清廷实际控制的区域。而茶叶也慢慢演变成特别供给物资,而不像之前仅仅是“茶马贸易”的品种,但其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属性依旧没有改变。
解缙认为,中国货中最好的就是茶,好比他们认为番人货中最好的就是马一样。茶之于夷人,如同酒醴之于中国人。因为茶马贸易,许多夷人也开始学习中国的知识,对中国也有了向慕之心,那么茶的作用就很显然。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
解缙的构想基于两个重要提前:一是茶必须只有明廷(中原)才能提供;二是夷番必须嗜茶如命。这样一来,茶便作为媒介,带来了观念的变化。
西边(夷番)——茶——中心(华夏)
西边(野蛮)——茶——中心(礼仪)
西边(藩篱)——茶——中心(堂奥)
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文化等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与茶叶贸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