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想要占有的从事物本身转移到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2)

与成人的行为受其思想的影响不同,儿童的行为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也就是说,儿童选择要锻炼某种能力,是由其内在力量决定的,他显然不会时时刻刻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但是如果这种内在力量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儿童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儿童获得这些能力,就必须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尤其是周围成年人的影响。对儿童的这些能力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他们会遵循自然为他们定好的发展道路而不断成长。在形成自身性格、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这一规律。

有些人认为,只有心理各个部分成型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我们的观察发现,这一过程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自然规律支配的结果。这不是人类自己的贡献,而是自然界的贡献。这不是教育工作而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更能说明这一点。那些受到阻碍没有完全发展的儿童在经过逐步努力走向正常化发展之后,那些消失了的性格特点又会重新显现出来。

很典型的一个例证就是儿童的占有心理。一个正常的儿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而不是事物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他的占有欲的变化过程,他想要占有的从事物本身转移到了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奇怪地发现,有的儿童在得到了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之后,就会丢掉或打坏这些东西,似乎儿童的占有欲和破坏欲是相伴而生的。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没有东西能够永远引起人们的兴趣。以手表为例。手表的价值是为我们指示时间,但对于那些不知道时间意味着什么的儿童来说,在他拿到手表时很可能把手表摔坏。大一点的孩子可能知道手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在他拿到手表之后,他可能会努力想知道手表是如何做到指示时间的,他会运用各种工具把手表的后盖打开,看一看齿轮和指针是如何工作的。但这也同时说明,他对手表本身已不再感兴趣,他的兴趣点已经集中在手表的工作原理上,这时儿童需要的不再是物体而是对物体的更深入的了解。

努力了解物体的工作方式就是儿童占有心理的第二种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又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儿童摘花是为了在摘到之后把花扔掉或弄碎,这时占有欲与破坏欲是同时存在的。但如果儿童对花已经很了解,知道花的组成部分,成长过程,他就不会故意去摘花,也不会去想要破坏它,这时他更多的会想要深入地研究花。他的占有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想占有的是知识。同样,如果儿童的兴趣集中在蝴蝶本身,他就想要抓住它并破坏它,如果他的兴趣集中在昆虫的习性等方面,他就会对蝴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而不再想要去抓住它或弄死它。这种对事物所蕴含的知识的占有欲集中表现为儿童被周围环境中出现的事物所深深吸引,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使得儿童会非常小心、仔细地做每一件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