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研究人类性象(17)

性倾向〓在金赛的研究之前,一个人如果曾与同性发生任何性行为,就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然而金赛发现,很多人都曾与同性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他的报告指出:参与调查的人中有50%的男性,28%的女性有过同性性经历;其中38%的男性和13%的女性在这些经历中获得过性高潮(Kinsey et al.,1948,1953)。此外他还发现,人所受到的性吸引在一生中可能发生变化。通过研究,金赛得出结论:把人们非此即彼地分类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是错误的。人的性象显然要比这样的分类更为复杂、更有动态。

金赛想要取消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身份概念。他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都不是一种固定的心理身份。相反,他认为性行为才是唯一的真实,而光是性行为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比起在人身上贴这些标签,更重要的是判定有多大比例的行为发生于同性,多大比例发生于异性之间。

他创造了金赛性行为量度表(Kinsey scale)来呈现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在一个人的性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图2.1)。这张表一端是从未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情况,另一端是只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情况,中间则根据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概率,渐次升序排列在连续体上。金赛量度表的诞生是对人类性行为分类的激烈变革(McWhirter,1990)。

否定正常/异常的二元对立〓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金赛认为把人的性行为区别为正常和异常毫无意义。和蔼理士一样,他认为人的性象差异体现在程度上,而不在种类上。对于几乎任何一种性行为,都可以找到与它仅有轻微差别的另一种性行为。这样的观点使他成为包容性差异方面的先驱者。

除了使用的统计方法受到质疑以外,金赛的研究还有两大争议。第一,对性行为量化的强调;第二,对心理维度的忽视。由于金赛一心想量化性行为,他只研究了那些能被量化的性行为。因此他所定义的性行为是指能达到性高潮的性行为。这样一来,金赛便把性行为局限于生殖器的活动。诸如亲吻、性幻想等不会引起性高潮的行为,被排除在他的研究之外。

金赛还忽视了性象的心理维度。动机和心理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不能被客观地测量。因此,他的探讨没有谈及爱情等感情对性行为所起的作用。

金赛对人类性象的心理维度不感兴趣,导致他认定同性恋和异性恋这样的身份划分毫无意义。虽然人的性行为不总是与其性倾向的认同吻合,但是同性恋或异性恋这样的心理身份,却是自我意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忽略了这些因素,金赛对人类性象的理解受到了严重的局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