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国制造业应脚踏实地走向精致化(2)

中国制造业尽管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但整体素质还不高,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更重要的是,即使处于中低端,其精致化程度也不高,大多比较粗放,中国制造业在把产品做精做细以及与此相关的精致化管理方面,同优秀的制造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远远没有形成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的素质。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扩张速度掩盖了其内在弱点,所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要把制造业做精致、做扎实,在此基础上做高端。而所有的技术创新也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形成长久可持续的竞争力。

可见,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提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素质还不高,特别是还没形成现代制造文明的基础,因而现在还只是做到了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低成本,甚至还必须以高消耗、低附加价值为代价。而现代工业文明的根基在于精细的分工和精致的制造,而且要实现低消耗和清洁化。纵观世界,虽然各个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但是现在真正成为工业强国、制造业强国的却并不太多,只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北欧等少数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强国。因为这些国家只有经过长期积淀才真正形成了一种深厚的现代制造文明,并且即使在制造业的全球化和国际转移中,也可以让这种文明素质根留于本国。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只是一个商业文明进程的初期表现。中国接受初期商业化比较容易,但是接受现代制造文明却比较难。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商业化进程是很成功的,以商业化推动了工业化,使制造业快速发展。然而,如果商业化过度膨胀,工业化就会“变形”。因为工业化比商业化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精致性和脚踏实地。商业化所产生的其他方面巨大的利益诱惑,往往会使一些制造业企业急于走上“去制造业”的方向。企业在商业化过程中希望“赚快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必须要有更多致力于坚守实业的制造业企业,而这需要企业家精神和事业理念的支撑。

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要形成现代工业文明并不容易。但是,我们也有理由对此抱有乐观的期望,因为,确有一批致力于实业发展的中国企业家在成长,总会出现一批有耐心将制造业做实做精致的优秀企业。从《蒋锡培管理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家在如何想、如何做、如何探索、如何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当然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企业家在奋斗,也在思考。这将有助于建立中国企业精致化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精致化制造的企业文化。如果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中国一定能够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企业管理精髓,从而支撑中国成为真正强大的现代工业化国家。所以,我很高兴为本书作序,并向读者推荐这本书。锡培先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和企业经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书从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实施精致化战略可以有十分有益的启示,对中国工业文明进程也是一份思想的贡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