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三人谈”(2)

更有趣的是,叶兆言的英语没有学下去,后来统统忘光,可是他却说:“我想我的世界观,我的文学标准和尺度,都是外国作品给的”。不仅如此,他还认同王小波的观点,认为他们的文学师承和语言基础,都是从好的译文家那儿学的。后来在余斌的不断追问下,叶也只是承认他后来又从《儒林外史》和《金瓶梅》那里学会一些好的汉语文字。这让我忽然意识到当代中国作家受外国文学影响之深,可又不是从外国语原文得来的。不像现代文学里那老一辈或者说爷爷辈里有一批真正精通外国语的人。

这一结论看似有些像传说中的九斤老太,仿佛一代不如一代。可是叶兆言又在书里拿出另一种一代不如一代的佐证。他说从章太炎、康有为算起,到鲁迅再到他爷爷(叶圣陶),接着再往下算,可以数得出六代文人。而他们的素养和学问,至少是专指旧学而言,竟是越来越差。“对于后一辈人而言,前一辈人就是厉害,不可超越,而且绝对是大师”。“这几代人为什么快速地颓败,一代不如一代”?我对叶兆言的这一观察,可以说是深切地感同身受,可是却也无法解释。不过且慢,我好像忽然从下面的故事里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叶兆言中学毕业后,曾经到北京和他的祖父叶圣陶生活过一年时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一年实际上我是爷爷的秘书,我照顾老人家,听他聊天,陪他去看他的朋友,在他的身边乱看书”。“我和祖父相处了一年,想想这一年我别的不学,跟随他练练毛笔字也好啊,可是我祖父很固执,他自己天天写,却反对我们小辈写,他觉得这是一个过时的东西,应该淘汰”。读到这里,我忽然会心一笑,几乎忍不住想要开口加入他们的谈话,对他们说: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正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处于时代的巨变中,尤其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过渡。全社会的现代化和西化,是历史的大潮。置身于这样的巨变中,放弃传统、变革传统,才被视为顺应历史的潮流,才是有识之士。因此连毛泽东也是一边自己写旧诗、一边不主张年轻人去学写。所以上一辈人自然是大师,下一辈人绝对无法超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