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细如丝(3)

就是这样一些细细如丝的往事,让我逐一看清了当代儒林的不少内幕。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从书中还可以看出钱锺书为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始终处于“翰林院”的墙外不得其门而入,虽然他是那样想回母校清华执教。此事主要是由于清华外文系主任陈福田作梗,但书中竟也提到钱的“恩师”叶公超,想不到其间也有过节。当然中间还有历史缘故,叶公超的父亲叶恭绰曾经想要把女儿嫁给钱锺书,结果两个年轻人均不乐意。

书中还有两段故事记述得颇为有趣,完全符合杨绛那春秋笔法的一贯文风,难怪作者得到传主的认可,选中她来为自己立传。第一段内容是说,“那时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红楼梦》,也叫杨绛审稿。翻译难免失误,有错不指出,是不负责或瞎了眼。一一指出,会得罪专家。幸好他们后来换了版本,不用俞平伯改的《红楼梦》,也不要杨审了”。第二段说及钱锺书1974年以后受命参与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由于锺书‘足不出户’,翻译小组的知名人士叶君健、袁水拍,不得不屈尊天天来陋室工作。叶君健与锺书脚对脚对坐,袁水拍挤坐一侧。周珏良代表乔冠华也来过几次。江青对袁水拍、叶君健说:‘钱锺书不懂诗,你们让赵朴初去点拨点拨。’于是赵朴初奉命而来陋室,对‘不懂诗’的钱锺书‘点拨’,无椅可坐,只能挤坐锺书椅旁的凳上。钱锺书不声不响,听任他‘点拨’”。

历史的精彩,往往就在于这些点滴如丝的逸闻旧事。它不仅让我们看见历史风云的巨雷阵阵,更让我们品出人性的千姿百态,了解儒林内部的高低虚实,感悟人生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微妙。真是要再次感谢百岁老人杨绛所讲的人生故事,它让我透过如丝往事看到了这样精彩的一笔。

2011年5月2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