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百年名校(3)

老校门前的小桥还在,朱自清曾在《春晖的一月》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故看上去似乎很长。”那桥现在已经是钢筋水泥做的了,但造型依然是“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我在桥上慢慢走着,眼睛看着桥面,仿佛在搜寻着朱自清的脚印。走过小桥往东拐,是一条山边小路,这一定就是朱自清所说的:“有一条狭窄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清新的趣味。”不过,现在这路也变成水泥路了,多少让我有些遗憾——如果仍是煤屑路,让我也听听那“摩擦的噪音”体会一下那“清新的趣味”,该多好!

小路边的山脚下,静静矗立着一排平房。在我看来,这一排朴素的房子,是春晖中学乃至白马湖的灵魂所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边山坡上几间屋子,校长介绍说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一度居住过的房子。弘一法师自小就喜欢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所以他特为自己的屋子题写了匾额:“晚晴山房”。屋子是建在夯实的坡基上面的,我们拾级而上,却没有能够进入房内,因为门锁着而掌管钥匙的人又一时找不着。但我站在石阶上,看着静静矗立的“晚晴山房”,仍能感受到弘一法师的气息。一位超群绝伦的艺术大师,何以突然遁迹空门,至今仍是个谜;但他钟情于白马湖山水,则是肯定的,不然他不会特意来到这里住下。当年弘一是以夏丏尊好友的身份来到白马湖的,并没有在春晖中学担任任何教学职务,而是整日独自静坐于这晚晴山房,手捻佛珠或研习佛学著作;然而,我相信校园内孩子们的歌声一定常常飘进这“晚晴山房”:“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由李叔同填词创作的《送别》又在我耳畔响起,此刻正是傍晚,眼前恰好是校园的长亭、山坡下的古道,还有路边的芳草和拂柳,以及远方山梁上的夕阳,让我感到,我正置身于《送别》的意境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