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投身教育(16)

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

一、《青春万岁》点燃浪漫激情

深蓝的夜空闪着星星,星空下是静静奔涌的大渡河,河畔是一堆熊熊篝火,篝火旁围坐着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初中生,他们映着火光的眸子正凝视着女班长,班长正在用清纯的声音朗诵王蒙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这是1982年6月1日的晚上,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第一次和学生们过队日。现在想来,那堆篝火恰是我从教之初“教育浪漫主义”的象征。

那年春天,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我,是怀揣着王蒙的《青春万岁》到四川乐山一中报到的。那时的社会风气离我所一往情深的“50年代”当然有差距,但我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我有足够的热情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郑波”和“杨嫱云”。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几年我的教育实践始终燃烧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我和我的学生们给自己班取名叫“未来班”,我们自己设计班徽、制作班旗、谱写班歌(由学生们作词,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我把江竹筠、毛岸英、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肖像贴在教室墙壁上,黑板上方是一排醒目的大字:“先烈时刻注视着我们!”歌咏比赛,别班唱的是流行歌曲,而我们班唱的总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绿色的祖国》《共产儿童团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