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改变抗战格局,中美开展多项合作(1)

珍珠港事件改变抗战格局,中美开展多项合作

中美合作所的组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为了共同抗日而开展的多项合作中的一项。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只是出于一种“集体防务概念”,以中国为屏障去抵挡日本侵略者的凶焰。中国抗战对于美国的意义是代替美国对付日本,使美国免于直接参战。相当多的美国人强烈要求罗斯福总统实行“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运送武器,以防止美国被拖入战争。

珍珠港事件之前,只要战火不延烧到美国的土地上,哪怕日本损害到它的在华利益,哪怕日本飞机炸沉了停泊在长江中的美国军舰,它也只是一味妥协退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美国非常关注中国的抗日战场,希望中国英勇抗战绝不投降,以避免日军占领全中国后转身与美国正面交火。就算美日冲突不能避免,他们也要尽力推迟其爆发的时间,这也得依靠中国的英勇抗日。同时,纽约与伦敦的关系,远胜于纽约与南京的关系,美国更关心欧洲战场,大批物资首先运送到欧洲,“先欧后亚”。

从抗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独立支撑抗日战争已经四年半。中国沿海经济中心和富庶地区尽陷敌手,国民政府经济极度困难,抗战局面异常悲壮。中国军队虽装备落后、弹尽援绝仍英勇奋战;中国人民啼饥号寒、孤立无助仍踊跃支前;国民政府苦求外援,主要是等待美援。

第一章为共同抗日而组建美国要牺牲中国,国民政府便采取相应对策——既然你以我为屏障,我替你抵挡战火,那么理所当然,你必须给我援助。中国积贫积弱,弱国无外交,只能软磨硬泡不择手段地向美国争取。经过顽强不懈、多层次多渠道、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争取,美国从1938年12月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先后提供“桐油贷款”、“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等数千万美元款项。

这既是战争中的互相支援,也是两国之间的利益交换。这些贷款、借款,后来也曾用中国土特产分批进行偿还,这是中国反向输送、给予美国的支持。

在美国,如果一切预算都要通过国会批准,在战争时期是很麻烦的事情,常常拖延宝贵的时间。经过罗斯福总统努力,1941年3月,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国防和其他目的法案》(简称《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通过是“二战”史上一件大事,其最大特点为:总统可以不经国会讨论,向他认为应该给予援助的国家随时伸出军事援助之手(该法案条款原文为:“总统认为任何政府的防务对美国非常重要,华盛顿将资助该政府购买和补充军事装备”)。此后经总统同意运往中国的物资逐渐增加,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向中国累计提供了1**37亿美元的援华物资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