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为抗日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为了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共同设立的一个主要从事军事情报交流和武装人员训练的机构,由国民党军统局和美国海军部合作建立,其总部选址在重庆郊区歌乐山下的磁器口一带。

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笔者根据收集整理的有限资料,着眼于战争环境的大背景,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抗日活动、它在太平洋战争以及东南亚战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在位于重庆西北郊,歌乐山与磁器口之间,那一片山麓丘陵地带,中美合作所曾经留下过星罗棋布的痕迹。当年中美合作所的面积比现在的文物保护范围2**08平方公里略大,大约超过3平方公里或更多。抗战时期的1943年至1945年,曾经集中了中美两国的数千名军人在此活动。美国海军部派来的人员大多数为各种类型的军事技术专家,他们来来往往,承担的任务各不相同。先后在此工作过的美国人共有2500到3000名①,甚至有非常准确的统计数字为2286人,其中海军军官505人,技术人员及士兵1781人②。一处经常有成百上千名美国军人出入的地方,无疑是非常引人注意的。

中美合作所的一部分遗址遗迹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完好保留至今的,有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乐斯公馆“梅园”、气象台、狼犬室、两座碉楼式“大营门”以及“收发室”(坐落在今天烈士墓壮志路与红岩魂广场交界处)。新中国成立后,它们一直作为政治宣传教育和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

1943—1946年的中美合作所总部大门(引自《如此中美合作所》,杨虎城追悼会编)

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这些遗址遗迹见证过当年中美两国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

更多的中美合作所遗址遗迹却被高耸的现代建筑所遮蔽,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例如,最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中美合作所电讯总台(即习惯所称的“国际电台”)就早已消失。“国际电台”,1949年深秋被溃逃的军统特务焚毁,此后没有恢复。又如今天的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抗战时期多为中美合作所的训练场地、教室、教官住房、学员宿舍及停车场。而特种警察训练班的阅兵场及检阅台也在这个区域内。

中美合作所曾经拥有2000辆美式军用卡车和200辆美式吉普车及其他车辆,在当时人们出门普遍坐船或坐滑竿的重庆地区,美式军车无疑是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它们川流不息地行驶在粗糙不平、灰沙飞扬的简易公路上,车尾扬起滚滚尘土。它们最主要的停车场,就是今天西南政法大学的大操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