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年的自我救赎(3)

孙丹年大学毕业后去了西藏,回到内地后就在重庆歌乐山下工作,这工作让她充满激情而又珍惜。然而,当她发现自已竞竞业业一字字写出的宣传材料并不真实时,她非常痛苦。为了生计,她不敢贸然放弃这份工作,但她终究是她父亲的固执的女儿,她最不可能放弃的是诚实。她做到副馆长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就要赶上评职称了,她说,高级职称,不评也罢。

歌乐山下的故事却选择了孙丹年。她不仅是不再撒谎,而且要寻找真相。

我和她是因为文学交往的,我读过她的小说,以我的专业眼光看,她的语言,她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细节的捕捉,真的很有才华。

我问过她,怎么不写小说了?

她说:没有动力。

她别无选择地走向了历史。

孙丹年命中注定要写这样一本书,写这本书是她最好的自我救赎。

孙丹年认为,中美合作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这或许不是一本最全面最权威的关于中美合作所的著作,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可靠可读的书。

曾经受过的仇恨的残酷的教育,让寻求真相的过程,充满疑虑和恐惧,这是孙丹年的压力,也是动力。她说“胆怯地伸手,悚然扣问历史”,不是在海峡的这一边长大的中国人,不能体会这“胆怯”“悚然”背后的辛酸与心悸。“胆怯”“悚然”也让孙丹讲述她发现的历史,交代她的判断的时候,难免絮絮叨叨,一反她过去明快的语言风格。这就将作者探索真相的困难,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让读者一揽无余。

这本书对于我的同代人来说,是珍贵的,对于受过与我相似的历史教育的上一代与下一代来说,是必须要读的。因为我们与孙丹年一样,需要再教育,需要一个自我的救赎。

2011-6-11

赵晓玲,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副主编。作品主要有长篇儿童小说《独生女》、散文集《宋词有魂》、历史纪实《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卢作孚的选择》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