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权威的标准:孩子“信”、“服”的顾问(3)

关于不磋商的问题,我想通过以下案例对比说明。

案例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他有一个10岁的儿子和一个8岁的女儿。他们家的餐厅在不吃饭的时候是孩子们写作业、做手工的地方。餐厅墙上贴着的四张A4纸分别写着:爸爸应该、妈妈应该、Semi应该、Shayda应该。纸上写的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一些事和规定。朋友告诉我,每个月他们会挑一个周日一起开家庭会议,妈妈会准备好吃的点心,爸爸会给每个人准备一个小礼物。孩子们非常期待这个家庭会议。会上每个人都先说说自己这个月的高兴事儿和值得自豪的事儿,然后说说家里的事儿。每个人都会说说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比如:爸爸不要看那么长时间的电脑,要多和孩子说说话;妈妈说话的速度慢一点,态度温和一点;Semi对妹妹要耐心,不能嘲笑妹妹;Shayda要自觉写作业,别只想着画小人儿;等等。这些都统一写在纸上,贴在餐厅的墙上,每个月评议修改一次。因为这些规则是民主商量的,是孩子自己要求自己的,不是父母强加的,所以在他们家看不到父母吆喝孩子的现象,小兄妹俩也以懂事、有礼貌、行为端正而著称。

我有好几个朋友和来访者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或者父母都是军人,家里的规矩极严,诸如:晚上十点必须熄灯,即便高考时也是如此;爸爸对孩子说话时,孩子要立正或坐正,认真倾听、回答;大人说话要听着,不许争辩;等等。这几个朋友和来访者的共同特点是:表面上温和、沉默、听话,内心充满不平、愤懑、自卑、抱怨等情绪。这些情绪大多会发泄在他们自己的配偶身上,有时也会与父母发生冲突。他们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有一个人表现明显异常),内心却极为矛盾,因此他们很容易冲动。爆发的时候,让人觉得他们很“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