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2)

一幅照片可以看作摄影师、被摄主体与观赏者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摄影师与观赏者不仅要用语言进行交谈,他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谈话内容的语境、交流的对象、对方的肢体语言以及交流环境。当摄影师对某一特殊题材或画面产生灵感时,他有必要对其意义及内涵加以提炼和升华,这需要摄影师和观赏者进行创造性地互动并对描述物进行定义,而这样的定义让我们领会、承担并付诸行动地解决问题,让我们对作品的美感做出回应或了解摄影师的美学追求。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仅颠覆了传统牛顿物理学说的绝对正确性,而且开始改变人们特别是艺术家们描绘和解释客观世界的方式。人们发现在观赏者与被观赏物之间产生的互动能够为影像意义的生成提供不同的参考标准。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符号系统当中(如数学、语言和视觉等),人们的分析能力、领悟力和想象力保持高度统一非常重要,否则将会造成感知投入的混乱。这个过程需要艺术家、被摄对象和观赏者之间始终保持有关创作和解读的互动性对话。正如摄影家曼·雷(Man Ray)所说:“或许艺术家的最终愿景是将所有的艺术形态融合在艺术作品当中,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万物融合一样。”

1.1摄影法则

摄影的基本法则是建立在照相机运用光线记录图像的基础之上,这种通过图像记录并诠释社会的视觉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已有百年。从学会使用相机开始,然后再用光线揭露或掩盖事物本质的意识,之后再冲印成像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影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将抽象的主观观点转化成物理(摄影)现实的前提条件。本书将介绍相机的基本操作和视觉的构成元素,举例说明摄影师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方法以及解读方式,同时鼓励读者尝试摄影创作,在尝试过程中,不断修正方式方法并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成果。一旦掌握了摄影创作的基本方法,对整个摄影过程的掌控也即将开始。为了从本书中获得最大收益,读者应该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摄影来建构有意义的表达。这将会引导整个摄影过程为表现多义性内容而服务。人们的思考是与内心产生某一想法相伴而生的,之后便会寻求最为合适的技术手段使之变成现实。(详见第11章)

1.2摄影术的发展

自1839年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先生将达盖尔摄影法(the daguerreotype)公之于众后,人们就开始发明一系列新的影像记录材料和方法来呈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湿版法(wet-plate process)取代了达盖尔摄影术之后又出现了胶卷。如今,数字工作室的光电技术取代了传统摄影在暗房中进行的化学变化。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摄影术发展,为动态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摄影开辟了新途径。在数字图像成为主流的今天,摄影术作为外在世界记录者的传统地位正经受挑战1。数字化的影像已经成为常态,比如电影摄制将实景真人与数字动画制作相结合,而这与前数字时代手工绘制的动态影像已无明显区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数字影像技术曾经被坚持摄影过程纯粹性的主流所排挤,如今却成了摄影实践的中坚力量。暂且不管个人目的和摄影本身,个人可以先从静态摄影出发,掌握静态摄影的重要性和价值,因为静态图像往往只要在自己的时间里思考一个主题就足够了。张力不足也许是静态影像的缺陷,但对时间与空间的凝结又赋以静态影像独特的魅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