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9)

这样,要提高产量,水利灌溉设施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口会一直增长到最佳状态下的农业产出所能供养的极限。由于在许多年份这种状态都不会一直维持在最佳,所以人们想尽办法来保护农业体系的运作,抵御荒年。情况还不止如此,还是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饥荒常周期性地出现。这是世界各地的普遍现象,包括19世纪铁路出现之前的西方。饥荒和旱涝一样,基本上局限于本地,最多也只是区域性:某地作物歉收、当地人挨饿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足的运输工具将谷物这样的大宗笨重商品从粮食盈余之地运出。国家会在饥荒区尽其所能地分配粮食,但缺乏应对作物歉收及其后果的诸种手段。

1.4 社会运行规则

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威力,也意识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口主体的农民反映了社会精英对自然界的态度。他们强调倾听自然、适应自然的必要性。《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描述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是如何反映主宰宇宙、天体运动和四季交替的“天道”。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论语》中表达了他对人类道德法则的看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东亚人坚信宇宙运行法则的存在,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也是有规则的。但这种理念同样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个人行为规则在他或她一生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被认为是防止社会秩序紊乱和实现儒家目标--“和”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种思想完全不同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美国人重视一种不太严谨的概念--“自由”(liberty/freedom),崇拜个人,极力推崇个人行动的自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革命者骄傲地将“别惹我”印在他们的战旗上;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则高唱“别管我”这首歌。可以说,美国社会的特点就是个人主义和竞争。

但在东亚人看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则的约束,社会必将陷入动乱。在东亚人的语言中,找不到和我们所熟悉的“自由”一词相同的词汇;最接近的同义词的意思是“没有规则”。这种状态会导致社会总体秩序的紊乱,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