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8)

人粪肥可能会携带致病细菌,不过农民自有解决办法。通常的做法是将人粪尿倒入家家户户都有的粪坑,使其腐熟,其作用有二:一是将多余的氮释出,以免灼伤作物根系;二是利用腐熟过程所伴生的高温和发酵反应消灭致病细菌。19世纪以来,许多西方观察家对城镇周边农作物分布的“同心圆”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种圆的大小依城镇大小而定。对于较大规模的城镇而言,其半径大约在48公里之内。由于水运系统为大城市粮食补给所必需,环绕大规模水运集散地的“同心圆”半径也在大约48公里之内。

居住在低地平原和河谷地带(特别是富含肥沃的冲积土壤的三角洲)的人口特别密集,而越南、朝鲜和日本的大部分国土以及半个中国都是山区地带(特别是在无法发展农业或处于边际产量递减状态的地区),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居住。现代人口分布图显示,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的干旱地带,人口密度同样很低。而且,直到今天,这些地区基本上没有永久性的耕作农业。生活在这些地区的非汉族居民主要从事游牧式的牧羊业,在零星分布的绿洲地带则有一些灌溉农业。中国文明总是依赖于农业。汉人不会在无法发展农业的地方定居,这些土地上的人口和文化属于其他民族和文化。不过,到本世纪,中国政府控制了这些边缘地区。在迁入汉民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在这些草原沙漠边缘地区和青藏高原大规模修建铁路,引进新的灌溉技术。直到今天,居住在中、越、朝、日四国丘陵和高山地区的居民仍会使用“游耕”(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即通过焚烧树木后产生的灰烬来改善贫瘠的山地土壤,然后种植生长期较快的作物,一两年后地力耗尽即予抛荒。这种耕作方式养活不了多少人,人们还得通过狩猎和采集来补足食物。

总的来说,东亚环境具备潜在的优越性。但是对水稻农业而言,为了能够有效地产出,一方面,需要在灌溉、耕种和施肥等环节投入相当有组织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东亚人的努力获得了很好的回报:这里的水稻产量居于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常受到周期性旱灾的困扰。当然,东亚其他地区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