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构筑大国经济基石(3)

美欧用“国企化”拯救危机

不仅在俄罗斯,近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国企”问题也引起激烈争论。20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和里根就任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后,掀起一场世界范围的国企私有化浪潮。然而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英美“国有企业”的数目却显著增长,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等业界巨头纷纷提出要求政府援助。美英许多媒体感慨称,没想到最后是“国企化”拯救了经济。

欧洲大规模的国企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欧洲共经历了三次国有化和三次私有化浪潮。20世纪80年代是法国国有化程度最高的时期,2000名员工规模以上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全国有4300多家国企,营业额占全国的40%。在德国,目前国企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一成左右;在意大利,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大多属于“直接国有”或“间接国有”的企业范畴。有美国学者写道,西欧资本主义“变质”,很少有人意识到欧洲多国政府已在50个最大公司的一半中拥有直接控股权,许多人熟悉的公司,如雷诺汽车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瑞典钢铁公司,政府都是唯一或最大的持股者。

在欧洲,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存在自然垄断,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赚取高额利润。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建立国有企业,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自1982年起,法国国铁从半私有的公司转为国有,法国铁路此后取得迅速发展,成为欧洲高铁线路最长的国家,法国国铁用从票价较高的高铁中获取的利润,来“内部补贴”发展普通线路。英国铁路部门1997年完成私有化,但其后5年,不仅铁路票价连年上升,而且接连发生13起严重事故,共导致 5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许多人认为这是私有化导致的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长期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造成的。2003年,英国政府决定由有政府背景的“铁路网 ”公司从私营承包者手中收回所有铁路维护权。

长期以来,美国垄断了大型客机制造业,欧洲企业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财力有限,市场有限。为打破美国企业的垄断,欧洲多国政府用参股等形式共同进行“空中客车”系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在20世纪的私有化浪潮中,日本也将大量国企私有化。在日本电力、交通等行业中私营企业成为主体。东京电力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私营核电公司。但在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隶属于东京电力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造成当地损失惨重,赔偿总额大大超过东京电力的承受能力,日本政府最后只能注资1万亿日元将其国有化,负责承担全部赔偿。因此在大地震后,日本掀起了一场对私有化的批判风潮。一些日本媒体称,东电追求高额利润,根本没有花心思去维护安全系统,这才导致这场灾难。幸亏政府将债务全部承担下来,否则由此导致社会动荡的局面简直难以想象。《日本经济新闻》呼吁,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运的行业不应让私人资本全部掌握。私人资本是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一旦破产,债务将不了了之。而国家运营会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企业风险会低很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