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死(3)

老五叫索南平措。从十二岁离开家乡就一直在外,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完。曾担任过阿里地区副专员,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合会主席,职位正厅级。2009年,五十三岁的索南平措突然发病,在成都的医院里病逝。骨灰送回家乡,撒在神山冈仁波齐。

老七就是次仁加布,很小的时候,冬天在雪地上写字,夏天在沙地上写字,手指总是红红的。从拉萨的中学毕业以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在北京工作过四年,后来到美国耶鲁大学进修过。为了方便研究西藏文化和宗教,谢绝了恩师的挽留,回到拉萨,在西藏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去色拉寺、罗布林卡、哲蚌寺,骑辆自行车就行了。如果在北京,还得乘飞机来考察。

他经常到世界各地讲学,同时用汉语、藏语、英语三种语言,与国际藏学家交流,同时用三种文字写作。用整整十年时间,写出了汉、藏、英三种文字的长篇巨著《阿里文明史》。尽管次仁加布已经是著名的藏学专家,每年都要回到阿里高原,回到家乡朗久,进行田园考察和调研,顺便看看家人。

老八旺扎的求学之路,远没有几个哥哥顺利。

九岁的旺扎,有了第一个梦想——长大后一定要吃上馒头,穿上干净的中山装。那个时候,已经包产到户,家里重新分到了300多只羊,8头牦牛和1匹马。哥哥姐姐有的工作,有的读书,有的嫁人,只有他和最小的弟弟多木旦和父母还在家中。

牧民家里牲畜越多,放牧的人手就越多。河谷有水的地方,放牦牛、马和犏牛。绵羊和山羊在山上放。小马、小牛、小羊,要与母马、母牛、母羊分开放。如果离得太近,小家伙跑到母畜跟前,把母畜的奶汁吸干,就会影响母畜的产奶量。为了提高牲畜品质,优化后代,提高产奶量和产仔量,希望野马与家马交配,野牦牛与家牦牛交配,牦牛与奶牛交配,同时还不被野生动物引诱而去。

一家人都为分到这么多牲畜兴奋不已的时候,只有旺扎暗自伤心。父母肯定让他放牧,而不会让他上学。他的担心落到了实处,不但他放牧,比他小几岁的弟弟多木旦也放牧。小小的心灵在痛苦中煎熬。

1978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旺扎正在放羊,一辆八座吉普车因为抛锚,停在草场上。旺扎好奇,凑上去看热闹。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用藏语问他愿不愿意上学。他以为在做梦,惊得四处张望。看着蹦蹦跳跳的小羊,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知道是白天,不是夜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