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亡纸币有责(1)

清朝初年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大钱用银,小钱用铜。在清朝初年对南方明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之中,大量汉人丧生,特别是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出现了扬州、嘉定、江阴等地的屠城惨剧,大量工商业企业、熟练技术劳动力和物质财富被摧毁,这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不得不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恢复,这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倒退使得纸币更加没有产生的必要。

此外,清朝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他们吸取了自北宋以来纸币亡国的教训,特别是不想重蹈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仅存在98年就被打回老家的覆辙。此外,他们是南宋时统治中国北方的金国人的后裔。金国滥发纸币引发的通货膨胀比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是纸币亡国的典型,祖宗的这段惨痛历史对于清朝统治者尤为刻骨铭心。他们当然也知道纸币对于短期缓解财政困难非常有效,但是他们十分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发行纸币。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非要靠纸币渡过难关,也会在情况好转之后立即纠正。

清初顺治年间由于天下未定,南明残余势力还在顽强抵抗,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尽快统一天下,顺治皇帝于1651年发行纸币。但每年仅发行不超过128172贯470文,而且一旦大局已定,就于1661年停止发行,前后仅10年。(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之后,在190多年间,清朝政府再没有发行过纸币,即便在三藩之乱那样的危急关头也没有出现过纸币。偶有建议使用纸币的官员,非但不被采纳,反倒会被认为妄言乱政而受到惩罚。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危机意识非同一般。

在19世纪50年代,由于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清朝统治一度风雨飘摇。由于起义军占据了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淮一带,导致清朝政府财政收入严重失血。同时,为了镇压起义军,还必须筹措巨额军费,当时的财政危机可谓异常严重。走投无路的咸丰皇帝于1853年发行了纸币“大清宝钞”。因其以铜钱作比价,又称为“钱钞”、“钱票”。同时,还发行了名为“户部官票”的纸币,以银两作比价,简称“官票”,也叫“银票”。“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

之间可以相互兑换,中文“钞票”一词也因此产生。由于引发了通货膨胀,清朝政府从1861年就进行清理整顿,而此时太平天国还没有灭亡,可见清朝统治集团对纸币问题的谨慎的确超过前朝。

抛弃纸币使清朝人民免除了前朝存在的货币剥削,减轻了负担,有利于他们积累再生产资本和改良生产技术,从而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现了延续一百多年的盛世景象。

毫无疑问,正确的货币制度成为清朝统治得以长期稳定的重要保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