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交易厅内幕(7)

“权证”这个术语,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简单地说,权证就是银行针对散户或专业投资者开发的一类金融衍生品,是买入或者卖出某种金融产品的期权。其涉及的金融产品范围非常之广,包括:股票、股指、汇率、原材料,等等。权证的赢利机制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点类似于赌博:如果我预计某只股票的行情将会上涨,我就会以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入该只股票的认购权证。权证到期时,如果股票行情确实上涨,那么股票的当前价格与行权价格(即双方预先约定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我的收益。然而如果行情下跌,我的损失只相当于权证本身的价值。

这种形态的权证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市之初就大受投资者追捧。权证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魔力,其原因非常简单 可以说道出了金融投资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相比,权证的初期投入较小而获利机会却相同。也就是说同样花1块钱投资权证获得的收益更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权证的“杠杆效应”。

2004年出现的“高压涡轮权证”引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新,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增设了“钝化阀值”,一旦标的资产的行情超过或触及这个阀值,权证即告失效。这样一来,权证的计算被大大简化的同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使得总风险也因此降低,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保本。这种产品的计算模式极大简化,可以说只需要做一个减法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法国银行不太愿意把这种产品投放市场。既然传统权证已经能够充分调动客户的热情,同时也给银行留下了最大的获利空间,何必还要推出高压涡轮权证呢?这必定会蚕食当前运行良好的市场,那岂不等于自断手足吗?金融界业内普遍持此种观点,但是部分外国投资者不同意这种论调。首先发难的是德国人,毕竟他们的金融投资文化比法国深厚。德国人开始从权证市场撤走,他们说银行拿了大头,对投资者却很吝啬。这样说倒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我记得就任助理交易员初期,我曾经用银行内部的系统评估过权证的价值,又叫“公平值”。因为相隔几个座位的地方正好有交易员在向客户推荐权证,我将公平值和交易员的报价相比较,结果令人匪夷所思,我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交易员给出的报价比公平值高出1倍。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好意地提醒他说给客户的报价会不会是弄错了。那个交易员放声大笑:“记住了,交易员第一课 利润空间。”我又小心翼翼地问:“但是,这样的价格卖得出去吗?”他的回答又让我大吃一惊:“当然卖得出去,既然客户好心要给我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不要白不要啊。”我顿时有“换了人间”的感觉,终于领悟到为什么银行会被叫做“印钞厂”。

继德国人之后,芬兰人、瑞士人纷纷进入市场,寻求可以投资的高压涡轮权证。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各家银行决定在外国市场上推出该产品,但是不愿意开发法国的本土市场。这类产品真正在法国上市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即便上市了模式上仍然相当保守。我做这类产品时只能舍近求远在国外市场交易,我曾经多次就本土市场开发问题向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但是每每遭拒。既然传统权证有利可图,为避免挤占其市场份额,法国各银行之间达成了共识,决定不在本土推出高压涡轮权证。

高压涡轮权证业务飞速发展壮大,到了2004年下半年兴业银行原有的一个小组一分为二,新诞生的小组被命名为Delta One小组,负责开发面向客户的金融产品。不久,小组的交易员阿兰·德克莱克(在他之上还有一位高级交易员)提出,应当设立一个“专职助理交易员”的职位,专门承担本小组的助理工作。他建议由我担当这个职务,建议被采纳。这样一来,我虽然仍然是助理,但是别的助理们都远远的坐在大厅另一端,而我则和交易员一起工作了。与此前的工作相比新岗位更有挑战性,我除了跟踪新产品之外还可以学到产品的运作模式,学到制定出售价格和回购价格的方法。我开始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不再是单纯的套利,而更像是一个“市场开拓”,即向客户提供特定产品的买入价和卖出价,或者说负责报价。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的来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