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系统的思维能力(6)

十一、联想和想象能力

1.含义

联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是指在头脑中构造没有经验过的或者并不存在的画面、形象、事物等的思维能力。

泰山不见黄山,登泰山者亦只见泰山,但他可以遥想黄山,让五岳在心中聚会。当代远离秦汉,但人可以想象秦汉的风度和生活。凭借联想、想象,生活在当下的人可以跨越时空,分享历史的经历和经验,驰骋到尚未触及的领域,扩充思维的内容和范围。联想和想象是人的精神世界自我丰富的途径,使人的精神变得开阔而自由。

在知识的产生与运用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都很大。知识是静止的,只有通过人的主动联想,方得以沟通、借鉴、对比、融合,构成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的层次和质量。由光波联想到水波,得到水波的启发,人认识了光的本质;由电荷相互作用联想到万有引力,借鉴万有引力定律,人提出了库仑定律。联想拓展思路,建立类比,一些新知由此发芽。在各类知识的形成中,想象的作用更为巨大,由想象而成假说,由假说而成理论,很多真理都经历这样的途径。例如苯环的提出、镭的发现、诗歌小说的产生、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都借助了想象的力量。

学习、理解知识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例如物理的原子和化学的原子、数学的函数和物理的公式,通过联想获得比较和深化。如果输入大脑的知识信息无法勾连,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知识,属于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在解题中联想也极为重要。题目是具体的情景、问题,解答题目,要使用某个知识点或原理,题目与知识点原理对上号,就靠联想。通过感知给定的试题,引起头脑中某些概念、原理和运算方法的复活,试题被类化、被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达到彻底理解试题的性质,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没有联想不可能解题,没有正确的联想不可能正确地解题。理解题目含义,常常也要联想,如物理状态、过程,数学的空间形象、关系,语文的描写、刻画,都需要想象方能理解。

2.联想能力的分解

(1)类似联想。对于类似事物的联想。如从重力想到电磁力,从国体想到政体,从兴安岭想到松嫩平原,从秦皇岛想到渤海等。在联想之后还要比较,更好辨析事物的异同。

(2)对比联想。事物间反差大,从某事物想起相反事物。例如,从南极想到北极,从海洋想到沙漠,从电子想到太阳系等。

(3)因果联想。从原因联想结果,或从结果联想原因。如从病毒想到疾病,从水力想到发电,从动荡想到腐败。

(4)概念联想。能从甲概念想到乙概念,从此学科概念想到彼学科概念,从动能想到动量,从原子想到细胞,从秦始皇想到希特勒等。

(5)命题联想。能从甲命题想到乙命题,从此学科命题想到彼学科命题,如,从“热胀冷缩”想到“温度制约化学反应过程”,从“集合与元素”想到“名词分为抽象物质名词、专有名词”等。

(6)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唯一性,所有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融会贯通,就是能找出知识的联系,发现知识的依存、渗透关系。如打通物理与数学、与哲学的关系,打通力与电、与机械运动的关系等。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知识贯通的重要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此例到彼例,知识发生迁移,能解决类似的问题,说明知识真正熟练了、化用了。

前后勾连,温故而知新,这是知识贯通的好办法。在后面学习中,要利用前面知识来消化理解,也要不断复习前面的知识,学而时习之。“进一步,退两步”,经常从前边联想到后边,到后边又联想起前边,前后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对知识熟练的掌握。

(7)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大道理,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之中。文艺家、科学家讲出了“人人皆见的,人人想讲的,但又是人人还没有讲出来的话”,这是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的表现。有了现成的理论,还要能联系现实。例如做题中,要运用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越强,知识对号就越准,解题就越快。这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能力。

3.想象能力的分解

(1)对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的想象能力。文字是神奇的,平面的文字,可以表达立体的形象,刻画出我们没有经历的事物。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再如《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红楼梦》的儿女情长。文字的图景要靠想象来实现。

(2)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是指在头脑中能浮现出指定物体的形状或形象的能力。语文中有很多文章需要空间想象力,数学中空间想象更多。曲线、立体、旋转、位移……没有空间想象力,难以理解。

(3)对事物的状态、过程等的想象能力。今天无人置身过古代,可有人能“再现”古代的生活场景;没人见过世界的诞生,却有人能写出《创世纪》;历史已经淹没,而有的头脑却把历史再次展开,变成曲折的故事。对于未来的设计,更需要想象力:如果我国放松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将如何?会出现哪些问题?这类假设的情景,只有想象能捕捉它。

(4)构想新事物的能力。想象的极致,是构建出没有见到过的新事物。牛郎织女相会,盘古开天地,天国地狱,都是这样的想象。这类想象是伟大的,我们人类很多美好的故事、壮丽的事业,都来自这份想象力。

(5)构想价值的能力。就是构想出新的价值,从而引发新的价值观的能力。例如,提出人生的新价值、社会的新理想、物品的新用途等,都是这样的想象能力。耶稣、老子等,是这样的想象大师。人类从古到今,想象出新价值的不多,所以这样的想象力是很难得、很重要的。

十二、转化能力

1.含义

即把某一部分的知识、方法、问题转化为另一部分的知识、方法、问题的思维能力。

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研究世界的各个学科没有绝对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融通,学科内部更是如此。因此,某一学科的知识、方法、经验,完全可以过渡到其他学科,在其他学科使用。这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的一些观念、概念,如物质、进化、结构等,上升为哲学的概念;物理问题、经济问题等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和预测。

各个学科里这种转化也较多。例如数学,大量使用转化方法,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完成数与数、式与式、数与形、形与数的转化,并发明了代入、消元、配方、换元等转化方法。如勾股定理把三角形的“形”的特征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是一个数形转化、结合的典范。

例如下题,利用转化能力解决比较简单:

化简:

解:设 , ,则 ,

∴原式

转化是重要的能力和方法,它的好处主要是,第一,能融合出新知识,如学科、知识间的转化。解析几何就是成功转化的例子。第二,是获得借鉴、启发,化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可以解决的问题。

2.转化能力的分解

(1)知识借鉴能力。对某一学科的知识或问题,从另一学科角度去理解或解决,借鉴另一学科的模式和经验,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历史、政治可以借鉴生物学的知识,提出“二十年代的政治生态”,像生态学一样去理解历史中的政治势力的关系;语文可以借鉴数学,用符号、加减来表示语法关系。

(2)知识交叉、融会的能力。指的是知识之间交叉,形成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各门知识其实都是内在交叉的,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它们交叉上,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改观。例如,古文和现代文融合,体会现代文简洁的源泉;语文和历史融会,理解文以载道的内涵。

(3)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转化能力。一般(共性、普遍)是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共同之点,个别(个性、特殊)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或特点。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个别属于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凡事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由个别开始,从个别中发现一般;又以一般为指导,去深入认识个别。教材中常常先讲几个事例,得出一般的规律;做题时常常是对于个别的问题,上升为一般的原理、公式,再行个别解决。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转化能力。

(4)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理论都是一般性的知识,实践都是个别性的情况,理论指导实践,就是一般向个别的转化。在学习中,问题解决都是运用一般理论,解决个别问题。学生解题能力高低,实际就是理论向个别转化能力的高低。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对学习相当关键。

(5)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把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转化为函数问题(列出函数、方程式或转化为几何问题,画出几何图形),就可以简化解答的复杂性,得到具体答案。这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十分普遍。

(6)数学转化能力。如把数学的问题转换为图形问题,或把图形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数学中有一系列转化的方法,是数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