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广的大手笔(8)

在对胜利的强烈憧憬之下,杨广忽视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信号——这次类似于誓师的会盟之中,少了一个重要的客人——东突厥。东突厥不但没有像几年前韦云起征讨契丹时那样直接派兵助战,就连使者也没有派,简直就当杨广和百万隋军是透明的。

东突厥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

此时,那个对隋朝毕恭毕敬的启民可汗已经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是突厥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对父亲的亲隋政策早有不满,很早就看透了隋朝分化削弱、各个击破的外交策略。在他看来,隋朝的最终目的是削弱和消灭周边所有政权,这当中既包括契丹、高句丽,也包括东突厥。高句丽和东突厥实际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家灭亡了,另一家也会完蛋。

老爸启民可汗跟着隋朝混,那是因为部族实力不够,必须先借助隋朝的力量当上东突厥的老大;等利用完隋朝,自己也强大起来了,就用不着继续卑躬屈膝了。因此,身为东突厥的首领,始毕可汗绝不会傻到去帮隋朝打高句丽,做自毁臂膀之事。他虽然也接受了隋朝的册封,但对隋朝的态度却远不及其父启民可汗来得亲密,反而对与高句丽合作更为热衷。

当然,隋朝还是很强大的,强大到始毕也不敢轻易地去冒犯。在讨伐高句丽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看看高句丽能不能扛住隋朝的百万大军,也看看隋朝的真正实力。

东突厥置身事外,隋军也就失去了最好的外援——突厥骑兵擅长奔袭,尤其惯于在恶劣条件下作战,光是适应辽东苦寒天气这一点,突厥人就要比隋军强很多。尽管如此,在扶强凌弱心态的驱使下,经常遭高句丽欺负的部还是派出一支骑兵助战,就连大海对面的百济武王扶余璋也主动示好,表示会积极与隋军配合,从南面夹击高句丽。

那么,百济是真心准备帮助隋朝吗?

不,百济是想趁火打劫。百济出兵,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隋军把高句丽给干挺了。

当年杨坚派汉王杨谅率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百济以为隋军必胜,便贸然出兵骚扰高句丽后方,不想隋军大败,高句丽掉过头来就打百济,把百济打得晕头转向。血的教训就摆在眼前,更何况,就算隋朝真的干掉了高句丽,对百济也没什么好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