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广的大手笔(7)

有学者认为,如果杨广不是在办完这一系列的大工程之后立刻远征高句丽,而是停下来休息几年,让疲惫不堪的军队和百姓恢复元气,同时采取一些宽仁的政策,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隋朝也许就能朝着一个更为伟大的方向发展下去。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杨广好比秦始皇再世,他的性格,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大”——大胸襟、大手笔、大气魄。

追求“大”的人,是不会在意“民力”、“民意”这等“小事”的,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大”的结果。比如杨广开运河、修粮仓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发动战争,为了更快、更多地运兵、运粮,完全没有考虑“民意”。

因此,当七年之痒来临之际,杨广不会停下来;相反,他要用更大的行动来“搔痒”。这个更大的行动,就是远征高句丽。为了这次远征,杨广足足等了三年,准备了三年,现在,一切就绪,只等他一声令下!

杨广是潇洒的,他的战争总指挥部,就设在停靠于江都岸边的龙舟上。安排好一切后,杨广就乘坐龙舟,带着大军沿运河浩浩荡荡前往涿郡。

皇帝的急功近利、官员的层层盘剥,再加上裁汰僧尼的“逆天”之举,激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不满。为了安抚民心,杨广把天下有名的高僧道士全都“请”到了涿郡,然后大摆水陆道场,把包括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吐谷浑王太子在内的各国使者全都拉到涿郡,让他们随大军一同出征,一方面是要让他们领略天朝之威,另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他们——如果不听话,高句丽就是例子。

酷爱显摆的人,往往会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栽大跟头——杨广就是如此。政治固然是一场作秀,但策划的人,一定要清楚,作秀背后,只有一样,那就是利益。

远征高句丽,对于隋朝而言,无疑有着双重的利益:收复辽东故土,称雄东北亚。

越是谋大利之事,越是要低调;风头太劲,运气就会早尽。

正所谓闷声不响发大财也!

六年来的顺风顺水,强势国运,让杨广的信心空前膨胀,在他眼中,取辽东,不过是探囊取物,高句丽,不过是他成为千古一帝路上的一块小小的垫脚石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