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广的大手笔(2)

这个大本营,就是洛阳。

杨广即位第二年,就开始了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光有大本营还不够,如果走陆路,不论是出兵还是运粮,都旷日持久,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针对边疆地区的反应速度。如何提高运兵运粮的速度呢?走水路。但是,从洛阳到东南、东北,并没有现成的南北向的河流。这点小事,岂会难倒聪明的杨广:没有河流,那就挖出一条来!在营建洛阳的同时,杨广下令开挖运河。但运河也不是随便挖的,选址、民工、后勤,每一项都规模浩大,而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杨广是个急性子,他等不得。隋代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南往北依次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当中有三段都在黄河以南,可以起到连接中原与东南的作用。杨广首先下令疏浚的,就是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邗沟,以及从盱眙到荥阳的通济渠。

首先疏浚邗沟和通济渠,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邗沟和江南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凿,一直是南方的重要水运通道,在第一期工程中,先疏浚的是邗沟,疏浚了邗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江南的赋税钱粮输送到淮河。

东南的赋税钱粮到了山阳以后,就会进入淮河,在淮河里走上一段,在盱眙集结。盱眙,正是通济渠南端的起点。通济渠的疏浚则充分利用了旧有水道——汴水。汴水北起荥阳,南到盱眙,是当时沟通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经济命脉。

不过,通济渠与汴水并不是完全重合。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从洛阳出发,是在洛水和古阳渠的基础上拓宽而成,到洛口与黄河汇合,由于古阳渠又称通济渠,所以通济渠的名字就沿用到了新渠全程。中段西起荥阳,引黄河水入汴水,东到开封,然后与汴水分流,一路向南,在盱眙与淮河相连。南方的船队从盱眙进入通济渠后,就能一路顺风地北上中原,直达黄河岸边的荥阳。

但是,如此众多的钱粮财货,又该存放在哪里呢?不必担心,杨坚和杨广这对父子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修大仓、广积粮。隋朝在中原地区一共修建了四座巨大的仓库——说是仓库,严格来说应该是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分别是:广通仓、黎阳仓、洛口仓、回洛仓。

广通仓和黎阳仓都修建于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

广通仓位于广通渠旁的华州(今陕西华县),也修建于杨坚在位时。广通渠的开通,大大缓解了关中地区的运输压力,又灌溉了大片良田;广通仓的修建,使得关中地区即便在灾年,也能及时放粮赈灾,以免出现大范围的灾荒流民。

黎阳仓位于黄河以北,主要用来存放河北地区的钱粮赋税,兼作赈灾之用。黎阳仓是四大粮仓中离北方边境最近的一座,因此也是隋军远征东北地区的物资基地。后来开凿的永济渠,就从黎阳仓前经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