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袁世凯时代的北洋政府(2)

第三派则是奉系。奉系首领张作霖,绿林出身,辛亥段祺瑞革命后逐渐崭露头角,被袁世凯用为镇压东北反袁势力的一颗重要棋子。张作霖与袁世凯的渊源本没有冯国璋、祺瑞等人那么密切,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加上张作霖在袁世凯死后手握东北三省,进可窥视关内,退可确保关外,逐渐发展势力,成为东北一地的无冕之王。

除了北洋系以外,反袁阵营内的各派势力也经历了一次消长和整合。以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进步党在倒袁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袁世凯倒台后,蔡锷一度占领了四川并出任川督,但不久便因病赴日,死于日本。四川很快落入他人之手,进步党系在失去一个优秀领导人的同时也失去了地盘。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则在倒袁成功以后,乐观地认为“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不但解散了各地的中华革命军,而且把精力集中到国会斗争方面。在倒袁运动中,孙中山等人就采取了当初反清的冒险起义形式,在整个护国战争中被边缘化;在倒袁成功以后,他们又主动放弃争夺地盘,这就注定了他们在这个乱世的局面中很难有所作为。

另外一批人则是借倒袁而崛起的西南军阀,尤其以广西的陆荣廷和云南的唐继尧实力最为强大。陆荣廷在清末为广西提督,在辛亥革命后,迫于压力宣布“附和共和”,但又曾参与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后,陆荣廷趁机宣布广西独立,并趁乱攻入广东,驱逐亲袁世凯的广东都督龙济光,自此雄踞两广。唐继尧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自1913年就成为云南都督,是云南一地的地头蛇,也因为护国运动而声名大噪。陆荣廷和唐继尧两人,一个控制两广,虎视湖南,一个掌握云南,触及贵州,又远眺四川,在名义上从属北京中央政权,实际上自行其是,不奉号令。

这样,中央政府控制不住地方,北方和南方在讨袁过程中分裂两半,这就为后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即使在中央政府内部,也是明争暗斗,国民党、进步党和北洋派在中央政府三足鼎立。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在国民党和进步党内部也划分为各种派系,各个派系之间完全没有“精诚团结”的风貌,互相倾轧,甚至公开吵架,在国会中大打出手。南北斗争在这个时候也插了进来,最终矛盾集中演变为以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和以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的一场政坛大角力。

二、暗战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出“闹剧”,在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明争暗斗之下,掩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

总统黎元洪,武昌起义前为驻武昌的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在武昌起义以后,由于起义军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领袖人物出来主持湖北军政府,当时还躲在朋友家中的黎元洪就被当做“社会名流”给起义军抓了出来,赶鸭子上架成了湖北军政府都督。一个清朝军官因此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缔造者,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黎元洪就成为民国的副总统。袁世凯死后,他以副总统的身份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

也正是因为如此,黎元洪这个集各种“阴差阳错”于一身的总统一无兵权,二无人脉,三无势力背景。国务总理段祺瑞作为袁世凯后北洋系的实力派人物,本不将黎元洪放在眼里,只希望将之作为一个“傀儡总统”、“摆设总统”,所以他处处以《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为托词,不让黎元洪干预北京政府的政事。但黎元洪又不是一个甘心束手之人,对段祺瑞的施政多所干预,加上一些政治派系出于自己的利益站到了黎元洪一边为之摇旗呐喊,黎段两人的矛盾迅速升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