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4)

改良派在这一次嘴仗中可以说一败涂地。革命派的实力不断壮大。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日俄战争期间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后改称为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黄兴、陈天华等留日学生在湖南、湖北一带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并联络当地的哥老会等民间团体,积极策划反清革命。同年,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在江浙一带联络成立光复会,并推举蔡元培为会长,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志士加入了这个革命团体。

与此同时,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1905年,为抗议美国掠夺虐待华工,全国上下发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同时,从1903年开始,为捍卫铁路和矿山利权,阻止帝国主义列强借机掠夺我国经济财富,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尤其以四川一地最为激烈。清政府一方面忙于“救火”,秉着慈禧太后“谅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宗旨,镇压国内的反帝运动;一方面决定“预备立宪”,推行“新政”,希望借立宪运动来平息革命。

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通过改革官制、裁汰冗官冗员,建立新军,停止科举,改革学制,奖励实业等一系列措施来收揽人心。但许多制度只流于表面,且清政府缺乏具体实施这些制度的人才、资金和魄力。到1905年,清政府看到“立宪”的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又决定“预备立宪”,煞有介事地派了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这五人回国以后,就在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慈禧太后等人并不打算把“预备”付诸实践,因此就定了个九年期限,抱着拖一天是一天的态度,给预备立宪设置种种障碍,并声称中国人“民智未开”,目前尚不能骤行立宪。清政府对机构改革开出了一大堆条件,表示军机处、内务府、八旗、翰林院、太监都是不能动的“禁脔”,只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衙门做了裁并。1911年,在清朝统治被推翻的前夕,清政府策划多年的“责任内阁”终于出台。皇族奕劻为总理大臣,13个国务大臣中,满洲人有九人,其中五人是皇族。一些满怀希望的立宪派立刻大呼上当,这分明是清朝皇室换汤不换药的骗人把戏,只是在原本满洲贵族专制制度上披了张立宪的皮。一些立宪派因此也转向支持革命。

冥顽不灵的清政府人心尽失,一场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推翻了统冶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突发的起义 浴血中诞生的民国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等经过讨论,正式成立了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团体,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为宗旨。原本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地域性浓厚的革命团体中有许多成员加入了这个统一的革命团体中,组建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较之以前的带有浓厚的旧会党气息的团体而言,更具有政党的性质。同盟会在东京本部设立执行、评议和司法三部,以孙中山为总理,计划在国内设立东、南、西、北、中五个支部,在海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下面设立分会。同时,孙中山、黄兴等人为同盟会制订了革命纲领和章程,使这个组织初具规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