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苦难的中国(6)

在消除了国内的士族叛乱威胁以后,日本政府就把精力集中在对外扩张上。日本开始对朝鲜频频发起挑衅。1876年,日本人模仿当年美国佩里舰队用炮舰敲开日本国门的先例,派出黑田清隆作为“朝鲜的佩里”,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迈出了征服朝鲜的第一步。接着在1882年,日本又借朝鲜发生“壬午之乱”的机会,强迫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获得在朝鲜的驻军权。1883年,日本又在朝鲜挑起事端,制造“甲申之变”,试图劫持国王并制造亲日政权,政变被袁世凯挫败以后,日本又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今后双方出兵朝鲜,须事先知会对方。日本终于在朝鲜获得了与朝鲜当时的“宗主国”中国同样的特权,这给了日本日后进一步制造争端的口实。

除此之外,日本还处心积虑,将中国视为下一场战争中的主要假想敌。有“日本军阀之祖”之称的山县有朋1886年派遣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前往中国调查军备。第二年,小川又次回国,将调查结果整理为一份《征讨清国策案》。在这份文件中,他详细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宣称日本要“伸张国威”,就必须趁中国兵力尚弱时,“折其四肢,伤其身,使其不能动弹”,并将中国瓦解瓜分成数块。1890年,山县有朋还狂妄地提出了“利益线”理论。他指出,俄国当时正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对亚洲各国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日本必须先下手为强,占领朝鲜这“与主权线安危密切相关之区域”,来确保自己的平安。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似乎不起眼的文件和理论,这些理论奠定了后来日本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对外扩张策略。从那时起到1945年,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侵略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端倪。

实践山县有朋“利益线”理论的机会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了全琫准领导的东学党起义。起义军以“逐灭夷倭,尽灭权贵”为号召,迅速攻克了朝鲜的重镇全州,席卷了忠清、黄海、京畿、江原等道。朝鲜政府慌了手脚,立刻向清政府“借师助剿”。

中国方面在接到朝鲜方面的请求以后,立刻派军前往朝鲜,而日本方面也迅速行动起来,在仁川大规模登陆,并直奔朝鲜首都汉城(今首尔)。6月,朝鲜政府鉴于已与起义军签订了《全州和约》,所以要求中日双方撤军。李鸿章提出中日双方同时撤军,但日本却执意扩大事端,不但在朝鲜赖着不走,还试图制造口实,将战争责任推卸给中国。

1894年7月25日,在黄海牙山口外的丰岛,日本海军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速巡洋舰以不宣而战的方式,突然袭击了清朝北洋海军的运兵编队。北洋海军广乙舰搁浅被毁,济远舰见势不妙逃离战场,而英国籍的运兵船高升号拒绝日本舰队的投降要求,被“浪速”号发射鱼雷击沉。丰岛海战揭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

在朝日军迅速向北推进,并在9月抵达平壤。清军在平壤进行了殊死抵抗,一度遏制了日军的进攻。但由于清军最高统帅叶志超临阵胆怯,弃城逃跑,导致平壤之战成为一场大溃败,日军顺利占领平壤并迅速推进到鸭绿江。另一方面,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与北洋海军交战。在这场世界海战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以及邓世昌、林永升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而日本舰队各舰也都有伤在身。战后,北洋舰队秉持李鸿章避战保舰的方针,将黄海的制海权拱手相让。

10月,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东北。同时,日本又组成第二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连克金州、旅顺。1895年1月,日军又在山东半岛登陆,从背后袭占威海。北洋海军的残余兵力龟缩到了刘公岛。2月,日本联合舰队派鱼雷艇偷袭刘公岛,击毁来远、威远两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炸毁爱舰,以身殉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刘公岛随后陷落,北洋海军的十艘军舰成为俘虏。曾经的亚洲第一海军宣告覆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