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3)

1988年夏天,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人物通讯《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通过剖析一个自杀的优秀女中学生的心路历程向“玫瑰色教育”提出了质疑:如果我们教育者完全脱离现实而对学生进行“纯而又纯”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埋下悲剧的种子。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只能是“赤裸裸”甚至“血淋淋”的“直面现实”的教育呢?

也许是对假大空教育的厌恶,我们的教育最近十几年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的只是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或者以“不能欺骗学生,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为理由对学生进行直截了当的“社会化”教育——在严酷的升学竞争中训练明天孩子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谓“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之类的“切身利益”诱导,还有各种暴力凶杀电影电视卡通漫画的耳濡目染……

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于是,小学生向同学的心脏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学生向母亲的头颅举起了榔头!

持刀杀人的学生当然是极少数,但小小年纪便“看透了世界”因而变得世故变得成人化起来,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本来应该是做梦的年龄,为什么却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的早熟的眼睛?

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