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2)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而我的久蓄的泪水却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

这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美丽人生》,也许可以被称作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悲剧,或者说是充满悲剧的喜剧。荒诞而不可思议的情节,父亲的诙谐与乐观,小男孩的天真无邪,当然还有纳粹的残暴……这一切使不同的观众从这部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发现。但作为教育者,我很自然地从电影中发现了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人性”关怀,并由此想到了教育——虽然这部影片并非教育片。

如果以我们今天一些教育者“冷静”而“理智”的眼光看,影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无疑是在对孩子进行欺骗。但在父亲看来,孩子晶莹的眼睛不应过早地蒙上邪恶的阴影,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应该过早地承受的深重的灾难。尽可能维持孩子无瑕的精神空间,让他对这个世界尽可能保持一份美好的期待,让他的蹒跚起步的人生多一些美丽的浪漫——这便是身陷绝境的父亲在告别世界之前献给孩子的礼物,这就是我从他最后向孩子扮出的那张滑稽鬼脸上读到的人情、人道和人性!

电影情节可能是虚构的,不过几年前我曾经从报上看到过一则类似这部电影中情节的新闻。法国的一个幼儿园突然闯进几个蒙面持枪歹徒,正在做游戏的年轻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几乎在瞬间便成了人质。面对猝不及防的事变,文弱温柔的女教师对孩子们说:“欢迎这几个叔叔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于是,在歹徒的枪口下,天真的孩子们继续欢快地游戏着,直到最后警察赶到。事后记者采访这机智的女教师,问她当时为什么会如此镇定勇敢,她回答道:“我完全谈不上勇敢,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尽我所能不让孩子欢乐的心灵受到伤害。”

类似的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我想,女教师多半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孩子,然后仰着脸怒斥歹徒:“别伤着孩子!要杀要剐冲我来!”这种精神气概固然感人而且壮烈,但从对孩子心灵的影响看,毕竟还是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当然,如果是歹徒执意要立即杀人,则另当别论。中国人重气节,西方人重生命。两种文化当然不好简单地评优论劣,但让教育更多地符合童心和人性,这的确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比较欠缺的。

当然,中小学生已经远远不是幼儿,如果我们像影片中的父亲那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则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到的。

是的,把童年还给童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