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生命的永恒(1)

推荐《相约星期二》

我是偶然知道这本书的。

正是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的特别节目《感受坚强》不但让我认识了张穆然,也知道了这本书。因为在节目中,主持人敬一丹由张穆然谈到了一个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美国老人:“这位社会学教授身患绝症之后,每星期二都和他的学生从容地进行关于人生的谈话,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来,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把这些谈话整理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

春节期间,我有幸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小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于是,在除夕的爆竹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人生的课堂,倾听了,不,应该说是参与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该书中文版的序言中写道:“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这真是一门深刻的大课了。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壮年;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怜,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实在都有点可怜,都应该来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后课程。”对莫里教授为拟自己墓碑的碑文“一个终身的教师”,余秋雨这样评论道:“十分收敛,又毫不谦虚。他以最后的课程,表明了这一头衔的重量。现在,他已经在这个碑文下休息,却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眼看已经延伸到我们中国来了。我写这篇文章,是站在课堂门口,先向中国的听课者们招呼一声:来,值得进去听听!”

尽管关于人生的书籍已经有很多很多,但我敢说,《相约星期二》的价值和魅力却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是长期与厄运搏斗的身残志坚者的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如《傅雷家书》那样是平和恬静的书信体对话,更不是《培根论人生》一类书——自己的人生品质不甚美好却“锤炼”出一串串语言精致的“人生格言”。《相约星期二》是主人公借着生命之火的回光返照,从容而乐观地向他的学生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自己的生活感悟,讲自己对人类文化的思考,甚至讲自己一点一滴逼近死亡的感受……

莫里教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与他的学生“相约星期二”啊——

莫里教授患的叫做“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简称ALS),这是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而且属于不治之症。ALS就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不断融化莫里的神经,使他的躯体逐步变成一堆蜡。这种残酷的“蜡化”最初从退步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蜡化”大腿、躯干……最后,莫里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他清醒的神志则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从发现患病到死去,莫里只活了一年多。而直到莫里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还“残酷”地保持着清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