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自于漪、钱梦龙、洪镇涛等人开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语文教育开始有了真正的教改实验,因而形成了真正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以今天的观点看,这些教改实验以及实验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不成熟,但正是他们的这些教改探索,开创了共和国历史上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许多思想成果恰恰成为今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换句话说,今天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割断历史的从零开始,而是对那一代名师所追求所呼唤所实践的先进教育观念的弘扬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这次为了写序,我又重新读了洪老师的一些文章,欣赏了他的课堂实录,我再次由衷地感到,洪老师多年前所提出的语文教学观点和他的教学实践,的的确确已经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新课改精神。这当然不是洪老师有什么“英明远见”,我宁愿认为这是因为洪老师一直朴实地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书,尽可能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身。他不但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不是一天两天这样说这样做,而是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地这样说这样做——当然,这过程中他的思想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但有一点没有变,这就是真正尊重学生,尊重语文!用洪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我认为上课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变讲堂为学堂!”“语文必须姓语!”“中学生要学习语言!”……这些观点听起来并不那么“时髦”,但无不切中语文教学的时弊,现在也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这里,我想简单谈谈我学习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学生观的体会。“尊重学生”已经成为一句几乎说滥了的套话,但是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呢?在我看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所谓“尊重学生”绝不仅仅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一种教学态度,不是表面上对学生和颜悦色,而是真正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以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尊重。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对学生心灵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