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已久的思想喷发(2)

实际上,洪镇涛老师在80年代的崛起,不是偶然的现象。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于漪们的意义》的文章,这里的“于漪们”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语文教改方面勇于探索卓有成效的一大批先行者,其中就包括了洪镇涛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不管今天以怎样的“新理念”“新观点”来反思过去的语文教育,也不管语文教育改革的潮流还会如何激荡向前,当我们回首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语文教育发展里程时,于漪们的意义是回避不了也抹杀不掉的。

虽然这些共和国的语文教改先驱者早在“文革”前便已经在语文教改方面崭露头角,但他们真正意气风发、开创语文教育新局面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在各行各业冲破极左路线束缚拨乱反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以他们的实践还语文教育以“语文”的本色,给语文教育注入了“人”的灵魂。

的确如此,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尽管语文教育也有过一些充满学科特点与人文魅力的时候,但从总体上讲,随着国家上层建筑一系列的政治革命、文化变革,语文教育的“语文性”逐步变成了单纯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后发展到极端竟沦为“政治教育”乃至“阶级斗争”的附庸——无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课文的讲授,均一切服从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以致到了粉碎“四人帮”,人们不得不重新讨论“语文课是什么”的常识性问题,因而发出了“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呼吁!

正是在包括洪镇涛老师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特级教师的努力下,语文开始向“语文”回归,不但语文教材逐步摆脱了对时事政治的亦步亦趋,而且课堂上开始有了符合语文特点的教学和面对心灵的感染。比如开始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理直气壮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现在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在20多年前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这批名师那里,语文教改一开始就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强调语文教育必须走进“人”的心灵。可以说,把握时代的脉搏,重视人的发展,不是今天语文新课程改革才提出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成了那一代语文名师的自觉追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