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新生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财阀痛下杀手,因为财阀的超级情报能力让美国忌惮。
想想日本偷袭珍珠港,想想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想想太平洋战场上一次次的殊死战斗,美国能不对日本财阀恨之入骨并毁之而后快吗?
1945年,美国确立了对“日本在商业和生产上具有支配权的财阀进行解体的方针”。财阀被冠以“阻碍日本社会进步以及最危险的潜在战争制造者”的罪名予以取缔。
一场声势浩大的“解体财阀”运动在“二战”后的日本如火如荼地上演了。矛头首先对准的是最大的5家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和富士。随后,范围被扩大到83家。所有这些财阀的股份都受到整肃。
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财阀界的代表人物,其资产纷纷被冻结,也不允许他们再担任任何与财阀企业相关的领导人职务。一夜之间,日本的财阀人物从叱咤风云的风口浪尖跌落到充塞着泥与沙的深渊。
1948年,日本通过了《财阀同族支配力排除法》。美国人通过其扶植的日本政府最终把财阀占有的企业股份分散转移到市场中去,财阀被稀释了。但是,通过这场整肃,财阀的势力就能斩草除根了吗?
事情绝对不会那么简单。
不可否认,财阀解体方针出台后,财阀在日本的历史上渡过了一段沉寂期和沮丧期,但日本财阀并没有消亡。
随着国际风云变幻,财阀渐渐由被痛恨的对象转而成为美国改造、扶持的对象。借此机会,日本财阀成功地实现了战后的重生。那是一种新生,并且焕发出了较之以前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财阀能够重获新生的根源,在于美国对日本态度的转变。
“二战”结束后,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冷战的大幕开启了。出于应对中国和苏联战略同盟的需要,美国决定建设一个经济独立的日本。
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美国对日本财阀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财阀解体的政策开始大打折扣,方针由原来的整体整肃变为只是针对右翼极端势力的财阀进行整肃。
这场轰轰烈烈的整肃财阀的运动就这样虎头蛇尾地宣告结束。
可笑的是,日本那些大大小小的财阀在经历了一段惶惶不可终日的时间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现在,美国需要它们,他们又可以扬眉吐气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世界上有18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死伤无数,朝鲜半岛焦土一片,而日本却“风景这边独好”,成了美国以及联合国军的兵工厂和战略物资、军需物资的基地。这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同样窃喜的还有日本财阀,它们终于能够死灰复燃了。
很快,美国对针对日本财阀解体的方针做出了调整。之前不允许新公司使用旧财阀的名称,但现在可以了;之前被分割的七零八碎的旧财阀企业,现在可以进行重组了。就这样,日本的财阀借朝鲜战争之机,实现了新生。
1952年12月,大阪银行改回财阀阶段的名称—住友银行,成为首个沿用旧名的财阀公司。此事件说明了美国对财阀进行解体的方针只是虚晃了一招。三井、三菱和住友等旧的大财阀公司还是得以保存。
提到“新生”,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崭新、全新、别开生面等词汇,其实不然。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他是全新的不假,但他的血脉里继承或者遗传了祖先的东西。遗传是新生的根基。
财阀的新生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割裂过去而重塑自我,而是对过去的日本政商关系的一种延续、调整和充实。它具有历史传承性。
这种传承性具体表现在:一、政商之间密切的关系得以继承,重新组织起来的三井、三菱和住友很快恢复了对日本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新财阀的政治献金是对旧财阀控制日本政党的传统的一种延续;三、财阀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归入历史档案,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继续在日本政治经济两界担任要职,发挥影响。
总之,战后财阀的新生是全方位的,同样包括了超级情报力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