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幻住庵俳谐有耶无耶关》序文是否是芭蕉本人所写,无从得知,但其中确有“外表显谈笑之姿,内里含清闲之心”的说法。即使芭蕉反抗传统,强调作为艺术的俳谐所具有的严肃性,但俳谐依然是俳谐,俳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换言之,只要不是完全无视俳谐本来的性质,它就要以某种形式将其性质显示出来、存在下去。所谓“谈笑之姿”指的是“滑稽”的意思。然而在蕉风俳谐形成之后,“谈笑之姿”与早先“贞门派”和“檀林派”俳谐中低俗卑微的“滑稽”是大异其趣的。毋宁说,蕉风俳谐更强调“闲寂”。但依我看来,尽管乍看上去或许并看不出滑稽的因素,但蕉风俳谐却仍然含有“近于滑稽”的一面。这一点作为俳谐的本质特征,是一直残存在蕉风俳谐中的,也是构成俳谐本身独特性的重要因素。被认为是芭蕉名言的、体现芭蕉俳谐本质的“将俗谈平话雅正化”这句话,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个意思。当然,“俗言”本身还不能直接成为滑稽的因素,这是与和歌、连歌当中所谓的“雅言”相对而言的,但我想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蕉风俳谐确实具有一种玩笑式的、不拘谨、不死板、类似于一种滑稽感的艺术效果。即便在用语上完全不使用类似于俗言之类的词语,那么俳句当中也仍要透露出它那独特、奇警的观察,在其表现方法当中,也仍然含有一种轻快的滑稽意味。将闲寂趣味和艺术的严肃性这两者极度加以发挥,就会使低俗的“滑稽”、“谐谑”趣味受到过度压抑,其结果就是将“滑稽”、“谐谑”的因素压低到最低限度,于是便产生了基于“俗谈平话”的“俳言”乃至“俳题”,以及相伴而生的特殊的表现方法。在这一点上,俳谐不同于和歌,形成了它的根本特色。对此,无论是蕉门俳谐,还是在后来众多俳人的俳论中,都有着明确的自觉认识。我可以试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后来一位名为白景鸟醉的俳人,其弟子将其俳论记录成《俳谐增补提要录》一书,其中有言:“老师常说,发句的句题应字字斟酌,首先,春季之题‘梅’‘柳’‘莺’,此乃和歌之题,而‘灌木丛’‘风筝’才是俳谐之题。歌题之中,要有俳谐之力;俳谐之中,要用雅言,方可得其风流。‘梅花飘香,引出太阳升起’,可谓有俳谐之力;‘黄莺啊,飞到檐廊下,朝面饼上拉屎啦’,用语平俗而有冲击力。又,‘风筝不消停,黄昏仍朝天外飞’;‘女儿节摆出的人偶,透出古代女子的容颜’诸如此类的俳谐,因用雅言,便有古意,但仍让人觉得此乃俳谐。”(《俳谐丛书·俳论作法集》)从这个角度来看,唯然的“梅花枝啊,还是在月光下折取吧”这样一首俳句,使用了少量的俗语和特殊的句法,巧妙地表达了一种直接的实感。我觉得,白雄的“人在恋爱中,点灯看落樱”这样的俳谐,和这一句加以比较,不如说更带有和歌的趣味。
然而,这是从俳谐的艺术形式的分析中所看到的歌题与俳题、雅言和俗言之类的区别。而要从整体上考察其审美内容,则会看出枯淡、闲寂的趣味和俗谈平话的因素中所残留的潇洒、轻妙的趣味,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一种俳谐趣味。例如,同样是表现闲寂的氛围,“古池啊,一只蛙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和“鸟儿栖枯枝,秋末黄昏时”这样的俳句都具有浓重的汉诗趣味,其审美内容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因此,总体上看,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蕉风俳谐如何强调其严肃的艺术性,从其根本上说,俳谐本身的构造中,除了一般艺术样式中的“假象”与“实在”的对立之外,仍然更普遍地包含着“俗”与“雅”,或者说是“戏谈”与“正经”“滑稽”与“严肃”之间的对立统一。因此,“虚实”这一概念的多义性及其相关问题,与俳论的根本问题,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样看来,在芭蕉之后各种各样的俳论中,关于“虚实”问题的探讨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系统,一种是在最原初的意义上加以展开和强调的,另一种则相反。如果这个假定是正确的话,那么前者就是“正风派”,即不拘泥于历史上作为个人而存在的芭蕉的俳风,而是在更为广阔的一般俳谐的艺术本质上加以反省、讨论和考察;与这种倾向对立,后者则尽可能尊重芭蕉本人的传统,比起俳谐的一般问题来,更重视芭蕉的俳谐这一问题。在这方面,比起“虚实”论来,自然更加重视芭蕉本人所主张的“不易、流行”论并将其加以具体展开。(莺笠在《芭蕉叶书》中也说:“‘不易、流行’之说不是古说,而是芭蕉翁的发明,实为天才之见。”)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将此作为一个结论提出来,仅仅是尝试着在这个假定之下,对其他的俳论思想加以检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