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

[延伸阅读]解读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

教师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由于受工作时间的限制,教师时常采取“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声音”的工作方式。尽管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仍令教师们感到困惑,无论自己如何苦口婆心教导,学生问题依然存在,这都令教师难免自我反问:“如今的学生到底怎么啦?”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由动机而产生,而动机源于需求。找到隐藏在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教师的工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一:揪别人头发的淘气鬼

小海(化名)是个让所有学科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好,上课还经常捣乱。小海代表性的令人气愤的行为是揪身边女生的头发。为此,女生家长经常告状,老师多次请小海家长谈话,要求家长好好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无论家长说服教育还是在情绪难控之下对他打骂,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对小海的咨询中我明显发现小海一谈到揪女生头发脸上就浮现出兴高采烈的表情,他似乎能够从女生的尖叫和老师对他的批评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接着我又进一步了解到,对于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如果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老师眼中就似乎不存在这一个同学。而小海在家中,如果自己不出现问题,父母也很少意识到他的存在。小海父母工作非常忙,国内国外飞来飞去,他们口口声声对小海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小海的将来做准备。但是,小海却不领他们这份情,他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嬉戏和交流,渴望被关怀、被鼓励、被认可。

根据小海内心的需求,第一,建议家长重新规划生活和工作节奏,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列入日程。第二,建议教师关注小海,除了课堂上向小海提问外,还可通过肢体语言向小海暗示自己的关心和认可。第三,小海再次出现揪别人头发行为的时候,老师不应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忽视他的不良行为,课后再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对其辅导。之后,小海揪别人头发的行为很快消失了,原因在于他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满足了。案例二:早恋的初中生

老师最担心中学生出现“早恋”问题,不仅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更担心学生把持不住自己的情感而做出出格的事情。读初二的丽丽(化名)和亮亮(化名)关系很密切,只要有时间就会待在一起,二人的“爱情”关系在同学中已经公开了。老师证实后,在批评教育未见效果的情况下,只好向两位同学的家长如实地说明了详情。两位家长其实早有察觉,再加上听了老师的言辞,都各自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不料想,被管教前两个孩子还是偷偷摸摸地约会,现在却变成明目张胆地在父母面前大谈二人的关系是“爱情”,并强烈反对老师和父母的干预。

通过为两个家庭的咨询我发现:丽丽的父母工作很忙,丽丽由爷爷奶奶养大,她与父母见面的机会仅限于她生病时或节假日。随着丽丽的成长,她与爷爷奶奶可以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少,经常吃完饭就关上自己的房门,感觉很孤独,于是上网与同学聊天。而亮亮尽管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是生意人,几乎顾及不到与儿子的沟通和交流。独自在家的亮亮与丽丽是网上的常客,二人通过网上联系,彼此感觉越来越离不开对方。丽丽和亮亮现场画的“家庭动态图”,再次印证了两位同学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助。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原因除了有青春期对情感的渴望之外,更多在于他们的家庭缺乏沟通和温暖。

我针对两个家庭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其做了引导,向家长介绍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特别提到维生素T(Touch)——抚触对青春期孩子的意义和作用。当母亲从头到肩膀再到后背抚触丽丽时,丽丽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和温暖,维生素T似乎缓解了丽丽青春期的焦虑。最后在尊重两位同学之间情感的前提下,我协助两位同学做了时间管理计划,引导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案例三:高考前的“傻”学生

李峰(化名)是一名市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自四月份开始,他每周逃课一两天,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他逃课的目的竟然是去网吧玩游戏。看在眼中急在心头的王老师联合李峰家长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没想到事已败露的李峰索性天天去网吧,置老师和家长的劝解于不顾,并且告诉同学:自己天天去网吧,打游戏很有成就感。老师和家长深深为这位曾经很优秀的学生感到惋惜,却束手无策。家长最终选择了专业心理辅导。

通过咨询,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

首先,填充时间。李峰玩游戏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并未沉浸于网络游戏的乐趣之中。他不知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和老师的“一刀切”要求。

其次,家长期待。李峰初中时是市三好学生,曾获全国作文评比二等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后学业成绩一向保持优良。在父母眼中,李峰一定能够考入重点大学;在最疼爱他的爷爷眼中,他是最有出息的孙子,是可以让爷爷含笑九泉的骄傲。但高考越来越近了,在这十年寒窗终于要出结果的时候,李峰感到来自家庭的压力令他难以承受。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他惶恐不安。“高考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这个声音在他耳边萦绕回响。李峰开始失眠,他的担忧运来越多,他不想让爷爷失望,更不能让父母的愿望落空。

第三,自我妨碍。在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李峰选择了逃避——去网吧玩游戏的解压方法,同时达到了缓解家人对他的强烈期待,颠覆他在老师、同学、家人面前的“好学生”形象的目的,为高考两种可能的结果寻找到了解读的种种归因,即,如果考得还不错,可以内归因,说明自己聪明,不玩命复习,也有过得去的成绩;假如没有考好,可以外归因,解释考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刻苦努力,如果不去玩游戏,也一样能考好。考不好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没有关系。可以说,他的行为已经逐渐削弱了家长对他的期望,为考试成败已经做好了软着陆的充分准备。

根据李峰的情况,我采取认知调整、呼吸放松、冥想考试情景等咨询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解压,并进一步通过网络——在李峰博客上,给他心理支持,陪伴李峰度过高考这一关。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是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学生试图通过这些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得到心理满足。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尝试其他教育方式和解读问题的角度,对症下药,协助学生走出自我困境,踏上健康积极的人生路。

《女儿好养》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