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孩子有学问

接送孩子有学问

我是无车族,对车也没太大兴趣,喜欢无事时在家宅着读书、听音乐。于是,自诩“低碳哥”、“乐活”族。

身边的朋友们几乎都有车,他们感叹成了家里的司机,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有人坚持让孩子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理由是借鉴香港富翁让孩子乘公交的教子经验,试图让孩子吃点苦,锻炼锻炼毅力。

我认为,如果有车又有时间,家长不妨接送孩子上下学。可以充分利用在自己车里的安静环境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果家长工作忙碌,孩子也能够乘坐公交车,不依赖父母,即使偶尔打车也未尝不可。

送与不送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关键点在于孩子能够理解父母“送”是表达“关心和爱意”,即使不送,也能理解父母的做法。

对孩子也不必要太过于苛责,坚持不送也未必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疏远了亲子关系,或令孩子记恨于心。但一味地坚持无论自己有何事,一定要接送的孩子的,如果孩子没有丝毫的体谅和感恩之心,这种接送就没达到目的。结果可能是无私的父母培养了自私自利的孩子。

我今天仍然看到已经读初中,更有个别高三的学生,由高龄的爷爷奶奶帮忙背书包,而这些学生像没事儿人一样空手蹦蹦跳跳前行,老人在后面追着跑。

送也罢,不送也罢,不走绝对化,不必由家长全权决定,还要征求孩子意见。

依依在幼儿园期间,年龄过小,过马路有安全隐患,以姥姥、姥爷为主接送。

依依读小学了,学校离家一站地的距离,小学二年级之前,大多数时间由姥爷骑车接送依依,书包放在车筐里。三年级始,依依不想让爷爷骑车接送了,她更愿意自己背着书包到学校。

于是,我们召开家庭会议达成一致意见:依依自己背书包走路上学,姥爷推着车在后面陪伴走到学校,目送进入教学楼。下午放学时姥爷在校门口等候,遵照学校的规定,与老师将孩子交接完毕,让依依自己背包回家。之后,姥爷跟着依依上学时与她保持的距离越来越远,确定依依能够独立过马路,能够应变可能的意外。依依在三年级最后的一个月,又提出不让姥爷送了,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上学了。我与岳父商量,目送依依过马路,让她自己去上学。四年级开学以后,依依一直独立上下学。

四年级寒假,依依在北师大南侧的小学里学习。我将依依送到校门口,目送她进了教学楼,我转身去了办公室。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接到夫人的电话,她风风火火地说:“你在干吗?妈刚才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自己回家了。”

我也一惊,还没到下课时间,所以我还在办公室里。依依怎么自己回家了?从上课的小学到家里这段路程有五六站地,依依经过五六个红绿灯,一个过火车的路口,还要穿过一座经常堵车的立交桥,更可怕的是还有一段人来人往、全国有名的批发市场。她怎么回去的?

我立即打车回家。进了家门还没开口,岳母先说:“依依自己回来了。”

我看到依依没事儿人的样子,平静了一下心情。安全,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没事,少上半天课没关系。

我开始和依依聊天:“宝贝儿,你想回家,怎么没给爸爸打个电话让我去接你呢?”

“我没记住您电话,您不是刚刚换了个号码吗?我给妈妈打了两次电话,可是妈妈都没接。”依依说。

“你没带手机怎么给妈妈打的电话?”

“楼道里有好多阿姨,我找一位阿姨借的手机。”依依指的阿姨可能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

“你怎么向阿姨说的?”

“阿姨,您能借我手机用一下吗?我想给我妈妈打个电话。”依依说。

“好样的!这样一说,阿姨就借给你手机了。你自己怎么回来的?路这么远还那么乱。”我话题一转,我更关注孩子在路上的事情。

“我走着回来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坐公交都没钱。”

“你怎么从那个立交桥过来的?拐弯的车很多,他们不会给行人让路的。”我说。

“我自己也不敢过,我等在路口,后来人多了,我挤在人堆里,跟着好多大人一起过的桥。”

我听完依依这些话,实实在在地把她夸奖一番。肯定了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强毅力。

然后为引导孩子进一步解决问题,我继续问:“今天是因为老师有事没来还是什么原因没上课呢?”

“我进了一楼教室,没看到我们班同学。我等了一会儿,一个人都没有,我想可能是今天不上课。我就想回家了。”依依说。

“我给老师打电话了,她说今天换教室,在二楼上课。因为负责人王老师经常见到爸爸,他本应通知我,结果把这事给忘记了。在你看不到同学时,爸爸曾带你去过二楼办公室,那里的老师你都认识,你去问问她们怎么回事,是不是就不会白跑一趟了?”

“嗯。我没想起来。”依依说。

“刚才你说没记住爸爸电话,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没接。你是知道姥姥家电话的,给姥姥打个电话,姥姥会给我打电话,我就会过来接你。”

“我没想那么多,一看没人,我就急了。”依依说。

“没关系,人在着急的时候,处理事情就会不周到,大人也是这样。”之后,我教依依如何放松的具体方法。

在依依四年级放暑假前一个多月,家庭计划装修房子,这样,9月份开学时,我们就可以再搬回来住。于是我们搬到了五环外郊区的住宅里,依依上学就变得格外遥远了,大约公交车20多站的路程。最初几天,我们乘公交送依依上下学,在车上教她记路,如何在公交车上保证自己安全以及如何预防突然刹车可能造成的伤害。一周之后,我们将依依送上公交车,委托售票员到站提醒孩子下车。依依放学时,自己乘车回家。

经过锻炼,依依能够独立处理许多问题。当读中学之后,如果依依和同学相约出去玩,只要她把其中一位同学的电话留给我们,并说明时间、地点、项目和大约回家的时间,我们就很放心她自己外出。 [分享]

人们普遍反应孩子的独立能力差。而事实上,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一再向家长表明自己想要独立的态度,并坚持自己的行为,却持续遭到家长的限制。如:当能够用手抓东西吃饭时,家长不允许孩子下手乱抓,要喂孩子吃饭;当孩子能够走路时,家长担心孩子摔倒,坚持扶着孩子一步一步走下去;当孩子希望自己背着小书包走路时,家长担心孩子负担重,于是替代孩子背包……当孩子长得大一些,家长意识到无力承担这份沉重时,又开始抱怨孩子缺少独立性。

试着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做能够做到的。包揽孩子的事务只能让孩子缺乏生存能力,而逐步放权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