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红色账簿(57)

7月31日黄昏,叶挺向部队下达了命令:“吃完晚饭,把背包打好待命!”二十四师教导队接到的命令是:“据很可靠的消息,敌人要解决我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先发制人!”第七十五团各营接到的命令是:“明天拂晓全副武装打野外!”

这些命令中,都刻意回避着敏感的两个字:“暴动”。

周恩来在暴动前,来到叶挺部向战士们作了详细的布置。他告诉战士们,每人都要买一条白毛巾,到了晚上8点以后,大家要把白毛巾围在脖子上。除此之外,每个人在右臂上还要扎一块红布。夜间行动用到的电筒和马灯,都要用红布剪一个红十字贴在玻璃上。

周恩来还拿出自己贴了红十字的电筒,示范给大家看。这是为了夜间识别敌我而做的简易标志,南昌城内驻军很杂,但都穿同样的国民革命军军服,没有明显的识别很容易被误伤。

周恩来还特意叮嘱:“今天晚上,我们要缴反革命部队的枪!你们随时听号令行动,凡是碰到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右臂扎红布、电筒上有红十字的部队,就是自己人,不准开枪。没有这些标记的,碰到就打!”

7月31日午夜过后,南昌城内响起零星的枪声,城内敌人有所察觉。

不久,城内几个重要据点周围,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暴动开始了!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在8月1日拂晓之前,南昌城内的敌人被完全解决。

城内敌军的士气并不怎么高,因为很多士兵已经三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

当时最容易导致军心涣散的莫过于拖欠军饷,而军阀部队中最习以为常的就是军官克扣军饷。暴动中被抓获的俘虏中,有位连长在大腿和腰间捆满了钞票,胳膊上还串了一对金手镯,正准备开溜,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军官指挥带兵打仗呢?

南昌城内老百姓处变不惊,他们对夜半枪声并不陌生。年初的时候,朱培德第三军的士兵在南昌城内因年关薪饷没有发足,就曾发生过鼓噪哗变。

至于那位告密者赵福生的结局不怎么美妙。“文革”中出版的一部有关著作中,简单地交代了一句:“暴动胜利之后,在滇军(第三军)的俘虏群中发现了赵福生,他受到了革命纪律的严厉惩罚。”

赵福生的告密,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因为滇军两位主力团团长都不在指挥位置。

3

滇军的两位团长到哪里去了呢?

他们被人请去吃饭、打牌了。

请客的人叫朱德,是滇军的一位老资格,官拜少将军衔。朱德原籍四川,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有资料称,朱德为了报考云南讲武堂改过自己的籍贯,毕业后一直在滇军系统供职。

朱德加入共产党后,先是被派去在川军杨森部当党代表,属于政工干部。因为在杨森手下不好开展工作,又通过老乡与袍泽的关系把他派到南昌,做滇军第九军教育团的团长。南昌暴动之前,教育团大部分被遣散,剩下约有一个连的兵力。

朱德既不是南昌暴动的前委委员,也不在拟定的革命委员会委员的名单之内。但朱德与前委领导来往密切,他在南昌花园角二号的寓所成了他们落脚的好地方。周恩来、任弼时等人都去过,朱德总是热情招待,亲手做菜,还买了炼奶饼干给客人吃,这可是当时比较时髦的食品。周恩来在南昌系马桩的临时住处,也是朱德让自己的贴身卫士给找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