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红色账簿(34)

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必将会分道扬镳,这几乎成了历史的宿命。

1

上海的“四一二”政变,预示着国共合作即将走到尽头。

共产党的骨干陈延年(陈独秀长子)、赵世炎等人,连同上海三百余名工人运动积极分子被蒋介石杀害,轰轰烈烈的上海工人运动从此陷入低潮。

武汉政府也颜面尽失,汪精卫等要员被蒋介石通缉,执政资格不被承认,蒋介石在南京另组政府。是可忍,孰不可忍?被人欺负到这个份儿上,如果不立即翻脸,还有什么资格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混?不发兵征讨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哪怕是做样子给人看。

事实上,当时有两个方向可供武汉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选择:要么东征讨伐蒋介石,要么继续北伐中原,打败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此武汉政府有些游移不定。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帮助武汉国民政府作出了继续北伐的选择。

长期活动在北方的共产党领袖李大钊牺牲了。他是被主政北京的奉系军阀政府抓去杀害的,与他一起同时被害的还有另外十九名革命者,其中包括国民党在北方组织的领导人在内。

李大钊堪称是沙场老将,多次涉险却能安之若素,总是能逢凶化吉。

在上一年的“三一八”惨案中,李大钊就险些命丧当场。

在几年前的五四运动中,北京的学生高举着爱国主义的大旗火烧赵家楼、殴打政府部长,但政府当局似乎心存斯文一脉,并没有向学生开枪,在示威现场也没有杀死一个学生。此后这一条成了游戏规则,一直延续下来:当局对待学生示威者,可以殴打、驱散、逮捕、拘留乃至判刑,但不会要他们的命,至少在示威现场。

北京的“三一八”惨案,军阀政府打破了这一规则。

为了抗议日本军舰炮轰大沽口炮台,北京的革命者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集会,然后从天安门游行到段祺瑞政府所在地请愿。示威者进行了精心的编组,青壮年走在队伍前面,并事先有意识地将旗杆都换成了比较粗大结实的木棍,为的是在游行中自卫。当时北京负责地面治安的巡警通常不配枪,他们用警棍,学生们吃过警棍的亏之后,都学聪明了。

没想到的是,当局这一次偷偷改变了策略,准备杀一儆百。段政府门前等待学生的,不是预料中的警棍和水龙头,而是段祺瑞卫队的机关枪、刺刀、铁棍和皮靴。随着一片弹雨,示威现场顿时一片狼藉,示威者当场被射杀二十六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二十一人,重伤一百九十九人,伤亡者大多是青年学生。

作为组织者,李大钊也在现场。他虽然没有被子弹、刺刀和铁棍取了性命,却也险些被溃退的人流踩死,浑身多处受伤。

这一天被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段祺瑞本人和他的政府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猛烈抨击,事后学生们将段政府告上了法庭,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驱段”运动。当时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还写了《纪念刘和珍君》(解放后曾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以纪念此次惨案中殒命的女学生刘和珍。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下,段祺瑞政府轰然倒台,据说段祺瑞本人自感罪孽深重,从此吃斋念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