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红色账簿(7)

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使是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更不用说一般的工农群众了。一个有钱打仗却没钱办教育的政府,难道还要让大家去拥护?一个造就这样政府的社会制度,难道不应该换一换?

送钱来华的马林也没有参加在嘉兴南湖上的后半段会议。

几位关键人物的缺席,不免使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带有一丝遗憾,彼此之间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机会。

“一大”之后,中共中央有了正式机关,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附近租了两栋房屋,一栋是书记办公室,另一栋是组织部办公室。负责指导中共中央工作的马林提出,要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做党的专职工作,负起中共中央的领导责任,重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马林对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并不满意,他们差不多都不脱学生本色,尽管对革命热情很高,但社会斗争的经验不足。

重阳节前后,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主持党务。党的领导工作虽然加强了,但陈独秀与马林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与处事低调而谦和的吴廷康截然不同,马林自命为“共产国际东方问题权威”,又带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启动资金,行事风格难免表现出傲慢和专横,不太尊重中共中央。如在去苏联参加“远东劳苦人大会”的问题上,马林越俎代庖,在没有经过中共中央同意、甚至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派他的翻译张太雷前往参加,这让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陈独秀十分恼火。

性格孤傲的陈独秀不买马林的账,中共中央曾经试图缓和两人关系,先是让李汉俊与马林商谈,但李汉俊与马林也发生了争执,调解宣告失败。又派与陈独秀和马林接触比较多的张国焘出面,也没有成功——一边是恩师,一边是共产国际的特使,张国焘说谁都不合适,只好耍起了滑头。最后还是让马林的翻译张太雷出面斡旋。张太雷因家里贫穷,考上北大之后交不起学费,只好上了公费的北洋大学,因此他不是陈独秀的门生。

在张太雷的撮合下,陈独秀和马林总算见过两次面,两人不仅没有谈拢,而且矛盾更深了。到后来陈独秀干脆拒绝与马林见面,并闹到要求共产国际调回马林的地步。

除了性格之外,两人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分歧巨大。

马林认为中共中央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如此一来,共产国际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在经济上资助中共。陈独秀则坚决反对,他认为中共中央应该保持独立性,尤其是在经济上不能过多依赖共产国际。

陈独秀坚持独立自主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很有道理,但中共在建党初期无论是经验还是经费都十分欠缺,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无论在政治还是在金钱上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党内的年轻同志都劝陈独秀从长计议。有一次在陈独秀的办公室内,张太雷劝道:“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是一个整体,都应该在第三国际领导之下活动,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国际的一个支部……”

张太雷话还没有说完,陈独秀就发起火来,打断了他:“中国革命要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来推动。我们一无所有,犯不着戴人家的现成帽子,你的话同马林的话是一样的,我听不惯。”说完,陈独秀拿起帽子就要走。张太雷请他坐下来继续谈,但陈独秀还是很不高兴地拂袖而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