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人于心,用人在术

  

刘邦开创了汉朝,与项羽的争霸持续了几年之后最终击败了项羽的强大部队,成为了汉朝的帝王。刘邦自称汉高祖,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那么这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位期间是否实现了统治者的英明强干,而现代的领导者又应该向刘邦学习怎样的领导之术呢?

刘邦善于用人是他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众多领导者应该学习的。在秦朝时期,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的亭长,当时他穷困潦倒,但思想十分开放。刘邦的外表虽然不起眼,但他非常有头脑,而且善于用人,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他都与他们交心,比如早期的樊哙、萧何以及后来的陈平、韩信等。

刘邦当年造反的时候是在沛县,当时沛县的县令本来是想自己顺应大势造反的,可是后来却被萧何和曹参设计而引来了刘邦。虽然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但是势力却不容小觑,后来沛县县令被刘邦推翻了。如此说来,还是刘邦比较得人心,而且他也能够懂得百姓心中的想法。暴秦统治残酷,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越来越贫苦,刘邦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尽心尽力帮助穷苦百姓,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追捧。这也证明了一点,成大事者必须要有集体的力量,而得人心便是其中的基础。

韩信曾经这样评论刘邦:“项羽残暴,人心不附;刘邦善政,人皆盼之。”刘邦对手下的人从来都是给予他们切实的好处,而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却并非如此。当时陈平曾经这样评价项羽和刘邦,他认为,项羽为人十分有礼数,对人也爱护有加,许多清廉的人或者是推崇礼仪之道的人大都归顺于项羽,然而项羽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又对手下的人十分吝啬,总是怕别人得到了好处就得意忘形。而刘邦却与项羽大不相同,刘邦由于待人缺乏礼数,导致很多自恃清高的人都不投靠刘邦,不过刘邦却能够尽其所能满足那些投靠者的一切要求,比如爵位、财富等等。刘邦从来不在乎这些,也不在乎手下的人会不会得意忘形,刘邦认为只有这样,这些人才能真心实意地跟着自己。作为刘邦的竞争对手,项羽就这样被刘邦打败了,原因并不是因为项羽对他的下属不好,只是项羽没有给手下的人切实的好处,而刘邦却广施恩惠得到了民心,所以占了上风。从陈平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刘邦是何等重视人心,这也给后来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

刘邦亲眼目睹暴秦统治之下的大众百姓的疾苦,当他当上皇帝后,马上废除了秦朝的严苛税法,并且大肆减免人们的负担,降低田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释放宫中大量的奴婢。另外,刘邦还在军队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他让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士兵复员回乡,给予他们田宅,让他们劳作,以此来恢复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在等级上,他打击余留的奴隶主等,这些举措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休养生息。其实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倡休养生息的皇帝。作为一个由农民阶级提升上来的统治者,在开创了新的朝代的时候,做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是不难解释的。刘邦亲身体会过百姓的生活,于是他给予百姓真实宽松的生活条件,这样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还为大汉初期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由此,刘邦也让民心得以凝聚。刘邦还开始采取儒家的文化思想来增强人们的思想文化追求。

刘邦的这些政策不仅仅安抚了当时人民的痛苦,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凝聚力。换句话讲,刘邦将人们四分五裂的思想真正统一了起来,促成了一个最伟大的民族—汉族,为中国的强大和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得不让人惊叹作为一个布衣皇帝,刘邦竟然有如此的心胸和文化追求。

刘邦作为大汉的首位统治者,在巩固自己的地位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在各方面都为中华的统一和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人无完人,他依然有一些缺点,是人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作为统治者,刘邦喜欢骂人,不讲礼节,这是刘邦的一个缺点,刘邦是布衣出身,待人礼数不周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也应该自律,再就是刘邦喜欢听别人奉承自己,虽然刘邦善于用人,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大汉建立初期,大将军陈豨联合匈奴造反,刘邦作为一个帝王,御驾亲征,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帝王御驾亲征。当时刘邦派人多次去匈奴方面打探虚实,可是每次汇报的人都说匈奴军力十分薄弱,不堪一击,于是刘邦最后派娄敬去打探。娄敬当时是刘邦身边重要的将臣,而娄敬回来后向刘邦禀报说不能攻打,原因是匈奴可能使诈引诱汉军入侵,可是刘邦不但没有听信娄敬的话,还认为娄敬是在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于是将娄敬囚禁在广武城。他自己带领大军入侵匈奴,哪知在百登山他便遭到了匈奴40万大军的围困,而且连困7天,此刻刘邦顿时悔悟,不该不听从娄敬的话。后来,陈平的及时救援才避免了刘邦的帝王生涯的结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