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致病

现代不少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病人普遍已经吃了不少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是西药抗菌素,病情有没有改善暂且不论,但是他们的脾胃往往被药物所伤。

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中医区分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品的味道为什么都偏苦呢?其实,我们的身体在很多时候都可以本能地选择自身需要的东西。当身体的元气或者气血津液失去平衡的时候,它能通过对不同口味食物的偏好而自动调节,例如饿了就会喜欢偏甜的食物,酒醉了会喜欢偏酸的食物,这就是身体的智慧。苦味则是我们的身体最排斥的口味,因为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形成了口味偏好,对于苦味物品的判断就是:这是不适合食用的东西。但是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就会对苦味的味觉有所变化或感觉不到那么苦。

药物入口,首先进入胃。中医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指的是中药药物寒热性质的偏颇,正是因为这种寒热偏颇的药性,才能用来调节纠正我们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疾病。但是用之不当,用之过久,用时不考虑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损伤脾胃,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所以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一般都会嘱咐病人在饭后吃药,就是为了减少药品对于脾胃的伤害。中药虽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较小,但其中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药,如果长期服用,也容易伤及脾胃。而西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是最伤脾胃的。

服药损伤了脾胃,又进一步引发其他毛病;而脾胃功能不好,又会使药品无法吸收。所以说,在治疗其他腑脏的疾病时,也要时刻注意调理脾胃。

就以急性肝炎为例,急性肝炎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急性肝炎,很多都是由于湿热蕴结在脾胃,阻碍了肝胆正常的升降功能而造成的。很多医生一看到“肝炎”的“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就只看到火热为患的一面,使用大剂量的苦寒药,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腑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升降出入。结果就是病人的病情没有起色,甚至药后病情加重的也不乏其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腑脏之间有生有克,有升有降,有出有入,达成一个完美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活泼。中医治疗讲究的是整体概念,人体又可比喻成一个生态圈,例如出现了病虫害,首先想到的不是合成毒药来杀灭害虫,而是从整个生态圈来考虑,看能不能从害虫的天敌入手,能不能从害虫的食物链入手,恢复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而脾胃就处于这个生态圈的核心枢纽地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