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牛人

王杲在辽东这块是比较牛的人了,但最牛的还不是他。

第一牛人应该是当时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这个人很传奇。

首先身世就传奇,因为到现在也没确定他是哪的人。

明史上说他祖上是朝鲜人,后来归了明朝,在比较大的城市铁岭当指挥佥事。

也有说他是蒙古人,女真人……

估计老李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一直也没辟谣,谁爱说啥说啥,反正是地球儿人。

李成梁是将门出身,但他的前半辈子和同样是军队子弟的戚继光比,那真是天壤之别。人家戚继光十七岁就继承了老爹的职务,当上指挥使了。李成梁混到四十岁还在家里蹲着,倒不是他不上进,他爸爸也给他挣了世袭的职位。

但问题是当这个官要先到北京报到,起码让吏部兵部的老爷见见人。怎么说人家也是为国选材,连人都没见就派你当军官?你要是个小儿麻痹,打起仗来想跑都跑不了,对你本人也不负责嘛!

但李成梁去不了,原因比较雷人。

穷。

当时李成梁他们家就在铁岭。我算了一下,从铁岭到北京,坐火车大概九个来小时,距离不到八百公里。

李成梁他家怎么说也是个中高级军官。一千多里地的路费,就算从他20岁开始凑起,凑到40岁怎么可能还没凑齐?

见过穷的,没见过这么穷的!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时京城里的官员的心声。

他们家穷的名声,能从铁岭传到北京。这真是穷出档次,穷出品位了。

后来辽东的巡按御使实在看不下去了,资助了李成梁同学(在这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是生员)几两银子,这才顺利到达北京,继承了老爹留下来的职位,当了铁岭卫指挥佥事。

虽说过程有点曲折,但总算是有个好结果。

估计前几十年在家没事干,光看兵书了,李成梁是厚积薄发。

当时明朝边境主要是和蒙古人冲突。

大家打了快两百年了,今天你抢我,明天我砍你。

抢完砍完,回家洗洗睡觉。谁也不能把谁彻底办挺。

老李不一样,在家憋到四十好几,头发都有白的了,好不容易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再不加把劲这辈子不就忽悠过去了?

蒙古人的好日子到头儿了。

当时辽东这一块最嚣张的蒙古部落是插汉部,老大名叫土蛮。其实人家也不叫这个,正经官名儿叫图们札?萨克图汗。

土蛮这名字是明朝官员给取的,估计是嫌他本人这名字太长,过去也没电脑,都是毛笔一笔一画地写,这兄弟又比较会找事,明朝官员天天写战报,实在不耐烦,干脆我给你起个名得了。

叫啥呢?

这蒙古老大比较土,又比较野蛮,就叫土蛮吧!

这个土蛮也是一猛人,李成梁没来之前他经常带着一帮人到明朝这边搞“抢劫自助游”,抢了就跑,跑了过几天又来抢,搞得当时的辽东总兵生不如死。

但老李一来,土蛮的幸福时光便一去不复返。

具体战斗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展开了。

简单说吧,这位土蛮兄弟基本算是李成梁的贵人,老李从指挥佥事一路高升,一直升到辽东总兵,基本上都是靠打他。

这就让李成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敌人是要收拾,但不能一下全收拾了;都死干净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所以老李的战略是又打又拉,不听话就收拾你,但也不把你赶绝了,打服就行,适当还得给点好处。

这个方针路线李成梁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是一直贯彻的。

当时和李成梁一起守卫大明北面边境的还有一个人。

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略刚好和李成梁相反。

不管是谁,只要敢来我这,一律大刀加火炮,还要好处?门儿都没有啊!

鉴于老戚做事太绝,各位部落老大一合计,还是李总兵那好混,大家就都不来戚继光这边了,全往李成梁那边跑。

戚继光镇守的蓟镇安静了,史曰:“十数年不见烽火”。

戚继光也安静了。既然敌人都没了,你戚继光再牛也没用。

慢慢地他就被忽视了,遗忘了。

反观李成梁这边,那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年年打仗,年年立功,年年升官,威风八面,天下闻名。

连后来清朝人修的《明史》都要拍马屁——

“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从个人角度来讲,李成梁没错;从国家民族角度来讲,戚继光是对的。

这恐怕也就是戚继光到今天仍然是正面典型,而对李成梁却数百年争论不休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眼睛真是雪亮的。

当然,这都是身后事。就眼前的情况来看,养寇自重这事虽说不太厚道,但考虑到形势发展都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土蛮要好,洋蛮也罢,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也还是可以原谅的。

但老李同志还是疏忽了一点:他活着的时候能掌控,他死了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