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一条河的灿烂与落寞(5)

对此,自贡的盐商们想必会举双手赞成。在近现代自贡历史上,自贡盐商是一些重要的标杆,他们辉煌业绩的巅峰就是两次“川盐济楚”。

孙明经在自贡时,这位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对这个同样年轻的城市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他搞不懂为何自贡的盐商们一谈起川盐济楚就眉飞色舞,像吃了兴奋剂。后来,他渐渐明白,所谓川盐济楚,那是历史给予自贡的两次伟大机遇。

如前所述,依靠一整套领先世界的盐卤和天然气的开采、生产技术,自贡在长达千年的岁月中,一直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食盐生产基地,它的盐业经济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西部。

但是,一个存在的现状是,尽管这里盐业资源丰富,但仍然无法与江淮海盐的巨大市场份额相比,这是因为从古至今,中国盐政就实行定点运销制度;也就是说,某地出产的食盐只能就近销售到政府指定地区,不得越界倾销。因此,自贡出产的食盐即便质优价廉,即便生产能力巨大,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因为如此,多年以来,自贡盐业虽然给当地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但它的影响依然有限,一直停留在小敲小打状态。

到19世纪中叶,自贡井盐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851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名,在广西发动起义。两年后,太平军攻陷武昌,随后顺水东下,定都南京,长江中游地区的江西、安徽和江苏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天国的横空出世,造成江淮出产的海盐无法像历朝历代那样通过水运上溯到湖南、湖北两省,而两湖地区根本不产盐,短短时间里,这一地区盐价飞涨,两湖人民面临淡食之苦。对此窘境,清政府下令,把自贡的井盐调往湖南湖北销售,这就是自贡人经常在孙明经面前提起的“川盐济楚”。

自贡井盐一下子获得了比以往至少大两倍的产品倾销地,而丰富的资源和成熟的技术,都使越来越多的投机者把目光瞄准了井盐开采。当时的史料记载:“乃大开井灶,并办深井,及于火脉,火乃大升,盐产日增月旺”,“商店和井灶错处,连乡带市,延袤四十里有奇”。当时,井盐开采的主要动力除了人力就是畜力了,据载,鼎盛时期自贡盐场常年拥有的生产用牛高达10万头,若以单位面积计,自贡是中国大地上生产用牛密度最大的地方。从咸丰年间朝廷下令川盐济楚延至此后的同治年间,自贡形成生产能力的盐井和天然气井多达707口,用于煎盐的煎锅5590口,年产食盐20万吨,占全川盐产量一半以上;年征税银170万两,占全省盐税40%以上。极盛时,自贡井盐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大多数远销省内各地及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诸省200余州县,全国平均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贡井盐,自贡在赢得“盐都”美称的同时,也一举成为19世纪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和中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被人称为“富庶甲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