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一条河的灿烂与落寞(4)

富顺城关镇一带的井盐开采繁荣了1000多年,到明朝嘉靖年间,渐渐呈现式微之势。但就像文明的命脉总是薪火相继、代代相传一样,当富顺城关镇井盐走向没落之际,同样属于富顺管辖的西北方向的自流井一带,一个更大的井盐基地正在形成。这就是后来的自贡盐场。

井盐很古老,盐都自贡却很年轻。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自贡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一直要等到上个世纪30年代才出现。当时,今天的自贡市区分属富顺县和荣县,属于富顺县的自流井镇和属于荣县的贡井镇都是最重要的井盐基地--此两地的名字都和井盐有关:自流井得名于一口不用外力提拉,即可自动流出卤水的浅井;贡井得名于此地的大公井所产之盐洁白味美,多年以来就是贡品。自流井和贡井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县级政权,却不但只有咫尺之隔,更为重要的是,两地都是天车林立的盐场。因此,它们走向统一的行政建制只是时间问题。

设立自贡市动议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因盐而兴。正是地下埋藏的难以计数的卤水和天然气,使得这里自清朝中叶以来,就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盐业基地,而进入20世纪后的发展则更为惊人:1938年,全国共计产盐2322.9万担,四川854.6万担,占全国的36.79%,自贡则产盐456.8万担,占全川的53.45%、全国的19.67%;当年全国盐税收入为13859.7万元,四川3273.5万元,占全国的23.62%,自贡则占全川的80%。总之,在这座充满咸味的城市里,七成以上的居民依靠盐业为生。古老的人工采卤制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除了直接服务于盐井的工人,那些间接为盐井服务的则有数倍之多。当时的记载说:“担水之夫约有万”、“行船之夫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万人”、“为金工、木工、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

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激增,使设立自贡市的时机呼之欲出。1938年5月5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决定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次年秋天,自贡市政府宣告成立;1942年8月13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从明朝中叶一个群山环抱的盐业基地,到四川诸多城市中排名仅次于成都和重庆的第三城,自贡用了差不多40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化蛹为蝶的飞跃,而促成飞跃的,当然是大地深处那日夜奔涌的盐卤。

川盐济楚的辉煌

央视播出的《咸说天下》认为,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每一个地方虽然都出现了社会分工,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一般都可以在当地生产,唯有盐这种特殊的商品只能由其原产地贩运而来。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贸易商品可能就是盐,最初的商人可能就是盐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