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移民过程是人类历史的合理构成(2)

由此看来,出国移民和子女教育事由,已经走出家庭,上升到了社会关注的理性高度。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这样认识最近热议的海外移民问题:当下发生的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移民潮,此前的两次分别是1644年前后和19世纪中后期的移民潮。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2011年“两会”前夕,特意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在一篇《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的专栏文章中,他总结了30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并就国内当下的富人移民热潮,表达了学术观点。详见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1/02/28/194539.shtml。2010年6月10 日,《环球》杂志与新浪网联合进行调查,截至6月11日19时,7 000余名受调查者中有移民意向的高达88.2%。汇丰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月收入在1.2 万元以上或流动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中国内地富裕人群中,60%在未来10年有移民计划,移民目的国或地区前四位为: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而且还有调查表明,在最近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移民的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移民第一位的动机是子女的教育,而在2010年,移民的第一位的动机已经变成了安全。这里所说的安全,我认为可能不仅仅是指人身的安全(如2010年发生的杀害儿童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还包括财产的安全,甚至包括更虚一点的对于未来的可预期性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在主业以外,认真筹划完成一部涉及两类人士的移民路径实用指南。两类人士即富裕的中产阶级和接班的第二代,同时也将自身经历的20年海外生活融入书中,将详尽的表格程序和生活经历合二为一,作为后来人借鉴参考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本书里,被媒体广泛渲染的亿万富翁的海外生活,不是讨论的主题,这些权贵富豪的生活,对于中产阶层而言,没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从普通百姓出发,我理解智者的总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过人的才华,所以我从来不敢有什么奢望,能够拥有自由下的安定,足矣。但是现在看来,就连这么卑微的期待,都已经很难实现了。我又何尝不知,出去不仅不等于是到了天堂,更是有很多困扰。2007年访美期间,我接触过一些留美学生,他们都是国内名校出身,都是精英,但他们无论事业上多么优秀,无论经济上多么富足,我觉得他们其实并不怎么幸福。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有祖国,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祖国不仅包含自由这一元素,更包含着认同的元素、关怀的元素。缺乏后面两个元素,纵使自由且富足又能如何?仍旧无法逃脱边缘化的命运,仍旧无法逃脱孤独和寂寞的命运,仍旧无法建立强大的自信和自尊。

祖国不是站在你背后,不是那个可以傲视全球的物质意义上的祖国;祖国是在心中,是那个能够让人感动、让人温暖的精神意义上的祖国、文化意义上的祖国。出去的最大危机,就是告别故土的同时,也失落了心中的祖国。生你养你的土地离你已远,而在你脚下展开的新的土地再怎么如诗如画,也是别人的土地。无论你怎么努力融入,你也不可能跟他们完全一样,也很难完全融入那片土地。笑蜀:《我的梦想:在自己的故土上找到祖国》,《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日。详见http://xiaoshu.z.infzm.com/2008/12/02。

翻阅学院派的《中国移民史》让我感受到,如何补修现代海外漂流的中国血魂,恐怕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选择。作为体验过了移民美国的万般不易、又愿与开始着手远游的后来者们分享经历与往事的笔者,我预祝这个特殊人群,事先反思应触及灵魂,继而行动该动如脱兔,从而一路顺风。

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出版人吴晓波先生和编辑卓巧丽女士,他们的诚挚邀请和万般鼓动,尤其是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财经读者,正是我愿意分享本书内容的特定人群。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张广义主任和戴明朝博士的热心联络和关注,也是本书写作得以启动的动因之一。当然,如果不是我的太太和女儿愿意放下手头工作,重温和回顾我们一道走来的点点滴滴,我也是无力再次串联起书中所记载的记忆碎片和程序细节的。我的父母作为本书草稿的第一读者,努力在老花镜下逐字细读,使我再次体会了本书渴望表达的主题:人生和文明代代传承的不易以及其中的深刻含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