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奇”、“畸”

我们中国古典小说久有四大奇书之名。所谓奇,即《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四部长篇小说,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特色。这样解说“奇”字似乎很通,其实没有讲到点子上,因为不管哪一部小说只要它能流传,能有读者,都会各具特点、特色,能都称为奇书吗?所以我们所说的四大奇书的奇并不止于那一层表面关系,至于《红楼梦》尤其是一部当得起“奇中之奇”的奇书。

读《红楼梦》千万不要忘记开卷故事的缘起,就是娲皇炼石补天。她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块这个整数就恰好够用了,问题出在忽然多出了一个“零一块”,这也正是《红楼梦》的“奇”之所在。“奇”的本义是与众不同,即有它的独异之处——你看到这个“独”字就应该引起思索了,独是孤孤零零一个的意思,也就是“奇”的来源。因为“奇”字又读作“机”,意思是“单”。在数学中,数字分作双数和单数两类。单数即一、三、五、七、九……叫做“奇数”;双数即二、四、六、八、十……叫做“偶数”。奇数必须读作“基数”,说到这里,也许很出你意外,这个读“基”的“奇”的左边加上田字偏旁就是“畸”,而“畸零”一词指的是一个孤孤单单、了无伴侣的可怜的人或物。我说了这么多话是为了什么?就是想告诉你,娲皇于整数之外,多炼出这么一块孤独寂寞、可怜的畸零之石,不能入选补天,被丢在青埂峰下,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自悲自悼,然后遇到奇缘而变化为人下凡历世。你必须读懂这一层意义,然后才谈得到读懂全书主角贾宝玉之为人、之相貌、之性情、之处境、之悲喜聚散的经历、感情,才能够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奇”书。《红楼梦》之奇,与《三国》、《水浒》、《西游》之奇不尽相同。它的奇就奇在贾宝玉这位少年公子,其来历、品格等均与一般世俗寻常之少年很不一样。

让我提醒你,《庄子》有一句重要的话:“畸于人而侔于天。”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有些不寻常的人物,他在万万千千的寻常人中,是个单一孤零的角色,而他是与道、与天、与大自然相比肩的特异人物。曹雪芹笔下所写的这位少年公子、主角人物正是一个“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奇特人物。因此《红楼梦》之所以称为奇书者,包括了这么多的内涵意义。我们读《红楼梦》不能用一般的世俗寻常的尺度标准、价值观念来衡量它,否则就会把珍贵的“畸点”给消灭了。

我引《庄子》的用意,正如顾虎头所说的“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庄子》这句话里的“人”是什么?“天”是什么?勉强用今天的语词来说,人指的是人群社会,天指的是天然、天真。为什么《庄子》要说“畸于人而侔于天”呢?要读懂这句话又要回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上来。人本来与天、道、自然是没有分别的,但人群社会生活却又带来了种种相互关联、制约、矛盾、协调等非常复杂的局面,这样的生活年深日久,人的本然、天真就被那些关系给埋没了。问题是还有生来具有大慧的人,他不喜欢人类社会的不良现象,而要寻求最原本的那个天——人性、人情的本真。历史学与诗词学大家缪钺先生给我的《红楼梦新证》题诗曰:“公子才华早绝伦,更从桑海历艰辛。能知贵势原污浊,善写胸怀见本真。”他用最简略的文词指明了《红楼梦》的最大价值与光彩,就是曹雪芹把人类性情的本来天真写得那么让人倾倒,但寻求“天真”的人却往往不被人理解,不为世俗所容,这就是《红楼梦》曲中的一支题为〔世难容〕的道理。若问这种人古来有好例子可举吗?我说有!诗人中就用李白、杜甫两位来看看问题。杜甫有一句诗叫做“畏人嫌我真”是说我拿自己的真诚来对待人,反而遭到误会甚至敌视,惹出不少麻烦,因此我害怕世俗之人不理解我的本真心意。再看杜甫又怎样评论李白呢?那就更令人惊讶而动心了,他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你看,这是多么沉痛的呼声啊!大诗人李白不会处世,总拿自己的天真、诚意对人对物,不但没有讨好,反而落了一个“皆欲杀”的重罪名声,如果你懂得了这些,那么你再去读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为人、之行事就明白了。贾宝玉者,也是李、杜大诗人、大诗圣一流的上品人物,是民族的精华,不是什么寻常“纨绔公子哥儿”,同时也就能明白正因世俗不能理解、不能容纳这种寻求天然本真的大智慧者,所以对贾宝玉也是“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你听我讲到这里,大约也就自己一下子和那个三万六千五百零一的那个一挂上钩了。他之所以不为世容,所以为“奇”,所以为“畸”,以及《红楼梦》里许许多多不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难题,也就不是全无办法寻得登堂入室的路径了。

讲到这里,读者也许会问,这种“天真”、“本真”到底是人人共有的,还是少数人特有的?又,既然曹雪芹已然说明人是正邪两赋而来的,那么这个“本真”是正是邪?或者正邪二者谁占的成分多?这样一推问题就很多了,本篇只能作一个最简单的小结。这种本真大略相当于《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就是人从怀胎到降生还没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本性属于最善良、最美好的精神境界,这讲起来仍然显得太空泛,令人难以掌握琢磨,但我可以举一个外国报纸上的小知识来说明。研究结果表明,初生婴儿每日要笑三百多次,随着年龄的增加,他每天笑的次数迅速减少,大约到十多岁以至成年人,每天笑的时候有那么一两次就不错了……我借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赤子在没有被“污染、歪曲、破坏”的时候,确实有他的本真,否则他每日因何而笑?他究竟梦见什么?一定是美好的东西才会让他笑吧?!姑且揣此,以后有机会再加续论。

庚寅年九月十六霜降

2010-10-2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