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危而不亡
胡适之先生曾告我:“他们是爱国者。”何也?那就是汪派人士,像陶高等人,甚或汪氏本人,也确是惧怕抗战,一旦全盘挫败,连重庆也守不住了。那就不如早为之计,向敌谋和,为民族留点元气,使沦陷区人民,少受点敌人的蹂躏。就是这点“舍身饲虎”的菩萨心肠,才使胡适误认他们也是“爱国者”吧。
不幸八年抗战的史实,却证明这点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八年抗战史告诉我们,敌军人数有限,他们只能占领我们百十座大小城市和交通点线。中国无边无际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敌人永远是望山兴叹,无法占领的。因此纵使重庆失守,国府退往西康,或其他深山大壑地区(这在解放后毛泽东抗俄战略上,谓之“三线”,彭德怀被黜后的任务,就是布置“三线”)。日军也是永远无法将其消灭的。话说到底,纵使蒋公的领导集团,被日军彻底毁灭,敌人对当时分散各地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还是无法控制的。例如当时死守大别山的桂系、晋西山区的阎锡山、绥远的傅作义、南岭内外的粤系将领、横断山脉里的川滇等地方军头、青藏高原的诸马等等,你可说是王纲解纽,诸侯遍地,但是日军要加以一一征服,那就非朝夕之功了。这是一桩再造朝代的伟大工程。为此,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张作霖都丢盔卸甲地败下阵去,远道渡海而来的日本军阀,无能力也。这也就是岛国小朝廷与大陆宇宙帝国之规模的分野之所在了。此非不学无术的日本少壮军阀之所知也。
总之,日本如打跨了蒋介石政权,那就意味着,东亚大陆另一次王纲解纽,遍地诸侯,任谁也统一不了。结果呢?隆中一对,国、共、日伪,天下三分,(日伪占领中大城市与交通点),中共自有其众多“敌后民主根据地”,国民党各派系,各有其“国统区”的山头)彼此长期联合抗日,或彼此“磨擦”,甚或互不侵犯,共存共荣,歌舞升平,亦未可知也。这一情况,竟是笔者本人于抗战末期,安徽地区所亲见亲闻。当时投敌之汪派伪政权,对陷区人民的照顾,哪里又比老汉奸集团,王克敏、梁鸿志,好得多少呢?他们投敌时间有早晚,基本上原是一丘之貉嘛。但是在这个新的鼎足三分的情况之下,倭人想在关内大陆,制造另一个满洲国,也只是田中义一式的梦想而已。中国被逼永远分裂则有之,但是中国不会亡国灭种,则是个铁定的客观事实也。质诸老辈“过来人”,和千万有心的后辈读史者,是耶?非耶?
俄日瓜分中国,制造第二波兰
但是朋友们,天下事也往往确有些非常人理智所能想象之处,那倒是绝对的民族危机呢。我们读戊戌变法史(参见拙著《晚清七十年》,第三分册),知道那位可敬可爱的光绪小皇帝,在读过康有为给他的小书,《波兰亡国恨》,而泪流满面。但是我们可曾想到,在我们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我们的祖国却很可能变成“波兰第二”?朋友,您以为这只是一个历史小说上的故事吗?且让我们来检察一下这故事的来源,然后再冷静地思考,其有无可能?
在抗战初期,我国独立作战的最艰苦阶段,顾维钧先生以他在当时国际间最资深外交官的身份,曾参加过无数次国际会议和国际外交官的鸡尾酒会。以他数十年刺探国际情报的经验,他知道在这些酒会的闲谈中,各国外交官和武官们往往在无意之中酒后吐真言,会泄漏各该国最机密的情报。在若干酒会中,他就故意找机会,去和苏联的大使们和武官们闲聊。某次一位苏联驻东欧某国的使节,听过顾氏对他叙说,中国抗日战争中,苏联提供中国的援助,超过所有其他援华国家的总和。因此,没有苏联这项无私的援助,中国可能就被日本征服了。所以中国军民对史大林元帅的恩情,真是感激不尽。
这位俄国外交官听得飘飘然之后,不觉酒后吐真言。他说史大林元帅为着牵制日本,防其北进,他要不顾一切地援助中国抗战到底。但是中国如果抗日失败,连重庆也守不住了,或是汪蒋二人,抗日抗了一半,便向日本投降了,史大林元帅的下一着棋,便是迅速与日本妥协。随之苏军将由蒙古新疆两地,以雷霆万钧之力,迅速侵入中国,尽占中国西北、西南各省,与日本把中国一举瓜分,使中国变成“波兰第二”,云云。
顾公告我,他骤闻此言,直如冷水浇背。但他还是控制住情绪,和那位俄国外交官嘻嘻哈哈,欢乐地在酒会道别。
“顾博士,”我说,“您可曾向重庆报告此事?”顾说,兹事体大,他还要从不同的外交管道,来加以“Confirm”(证实)。后来他果然从另一些苏联、东欧和土耳其外交界的数十年的“老朋友”中,得到“证实”,这确是史大林援华外交的底牌。
我还是逼问顾氏:“您告诉蒋委员长没有?”顾氏的表示是,蒋公那时是不会向日本屈膝的。重庆也不会失守。他认为此一情报,事机不密,可能会变成谣言。而寻根究底,这谣言出自中国驻法大使馆,那就不好了。他显然是秘而未宣,在不必要的时候,提供不必要的、最敏感的外交情报,原是不必要的。但是我却劝他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纪录下来。顾也同意了。我记得我是把和他说话的各国外交官和武官的姓名、时间和地点,都作了详细的录音。但是这些记录,在已发表的顾维钧回忆录中,可能都被当年删订人员,误认为是无稽之谈,或只为节省誊录和打字费用,给全部删掉了。顾公辞世后,这故事就死无对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