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要突破常规思维方式(1)

  

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在时代的大潮中,绝大多数人就像惊涛骇浪中被挟裹翻滚的一粒细沙,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大起大落;少数聪明灵活的人就像漂浮在水面的一块软木,始终不会沉没但没有自己的方向;只有那些真正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就像一艘巨舰乘风破浪,稳稳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成功者总是那些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人。他们蔑视权威、抛开书本、不盲目从众,他们眼光犀利、头脑冷静,目光比常人更透彻、思虑比常人更全面、谋略比常人更长远、意志比常人更坚定,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湮没在大众之中,而是成了主宰人生的胜利者。

所谓常规思维,是指你和身边多数人普遍认同、自觉遵循的观念、思维、准则等。生活中充满了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看似天经地义、无可置疑,但正因如此,它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式,反而阻挠了我们去直接面对真实的世界。常规思维会给我们一种虚幻的、短暂的安全感,但却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常规思维是我们拥有幸福的最大敌人。请牢记:一味遵循常规思维,就是掩耳盗铃、欺骗自己。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时,就一定要停下来,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突破常规思维,绝不是逆反常规思维,绝不是刻意背离大众、处处与常规思维对立。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意味着直接面对现实、了解真相、正确应对。

遵循常规思维,就好像一个人闭着眼睛在路上走,心里非常恐慌,只好跟随别人的引导,让别人的决定来影响你自己的命运;而反常规思维则是故意不按别人的指挥走,与别人作对,其实仍然是闭着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路,这不是真正的突破;真正的突破是睁开眼睛,自己看清楚路况、看清楚方向,然后不再有任何犹豫和恐惧,选择最正确、最有效的道路。

在我们身边,遵循常规思维的人永远是平庸的大多数,而采取反常规思维的则是少数激进的叛逆分子,只有极少数真正成功的人,既不一味随波逐流,又不刻意与常规思维对立,他们才是真正突破了常规思维的人。

在我国唐代,唐德宗花费了四年时间,用征讨和妥协的办法,勉强平息了河北藩镇的叛乱。可是藩镇势力并没有真正肃清,许多节度使仍然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继续对抗朝廷。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吴少阳和吴元济,相继以蔡州为老窝,盘踞淮河上游地区三十多年,朝廷对他们束手无策,他们竟明目张胆地建起了国中国。他们时常派兵出去掠夺烧杀,当地人民长期处在这伙人的暴虐统治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多次出兵征讨,但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效。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正月,朝廷任命李愬为唐(现在河南省唐河县)、随(现在湖北省随县)、邓(现在河南省邓县)三州节度使,继续组织军队,从南路讨伐吴元济。李愬是德宗时候大将李晟的儿子,本来在朝廷中担任比较低的官职。但是此人很有谋略,又善于骑马射箭,是个将才。

李愬了解到,由于连年打仗败多胜少,官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所以,当他接到朝廷任命,到唐州上任的时候,故意对出城来迎接他的官员说:“皇上知道我懦弱怕事,能够忍受屈辱,所以才派我来抚慰你们。至于攻城作战,那并不是我的职责。”军士们听说了,知道目前并不打仗,人心才安定下来。这话传到了吴元济的耳朵里,他真的以为李愬是个胆小怕事、不敢打仗的人,加上李愬官职卑微,名声不大,就更不把李愬放在心上,不防备李愬从南路来进攻他。面对朝廷的进攻,吴元济让大将董重质率领淮西军的主力各军种,驻守在洄曲(现在河南省郾城县东北),抵挡唐军将领李光颜从北路的进攻。至于蔡州,吴元济认为,官军有三十多年没有到这里,今后也仍然来不了,因此反倒没有怎么设防。李愬到唐州以后,下令解散原来官员设置的戏班和乐班,不举行任何宴会,自己和士卒同甘共苦。他经常到各个营房去探望,看见有伤病的士卒,就亲自端汤送药,进行慰问。

军士们见主将这样关心他们,都表示愿意为朝廷出力作战。李愬见军心已经振作,士气日益高昂,而蔡州又比较空虚,于是暗暗下了袭取蔡州的决心。他一面扩充军队,赶造兵器,一面对敌军分化瓦解,优待和重用俘虏。二月间,李愬的部将活捉了淮西军勇将丁士良,李愬不但没有杀他,而且叫他当了“捉生将”, 丁士良捉住了淮西军文成栅的参谋陈光洽,迫使文成栅的主将吴秀琳率领三千人马前来投降。李愬亲自给吴秀琳解开绳子,让他当了“衙将”。吴秀琳感恩图报,献计说:“您要破吴元济,非得到李佑不可。”李佑是淮西有名的骑兵将领,很有胆略。李愬用计俘获了李佑,以诚相待,任命他担任“六院兵马使”,负责指挥三千人的敢死队。听说李愬这样优待俘虏,淮西的老百姓纷纷前来投奔,淮西的士卒和将领也不断前来归顺。李愬都亲切抚慰他们,生活上给予妥善安置。

读书导航